公曰:“何哉?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子牛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子游存矣;为诸侯宾客莫之应乎?则行人子羽存矣;为田野之不僻,仓库之不实?则申田存焉;为国家之有余不足聘乎?则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犹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岂不可哉!”
晏子对曰:“婴闻之,与君言异。若乃心之有四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无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公于是罢畋而归。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射鸟,野人骇之。公怒,令吏诛之。
晏子曰:“野人不知也。臣闻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两者,先王之禁也;以飞鸟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无仁义之心,是以从欲而轻诛。夫鸟兽,固人之养也,野人骇之,不亦宜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彊谓之力。 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 诛暴不避彊,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 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
赏析:
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展示了古代君王和臣子之间对于政治理念的探讨。景公在淄水岸观景时表达了对国家长久稳定的渴望,而晏子则从道德和礼义的角度出发,批评了景公的行为,指出如果君王仅仅依靠勇力行事而无仁义之心,就会带来国家的危机和个人的灾难。晏子的言论强调了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古代政治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不仅看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与辩才,还深刻理解到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人心向背和道德修养,而非单一的武力或权力。晏子的言论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仁政”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君王应当以德治国,以礼待人,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