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疾视矜立,日晏不罢。晏子进曰:“圣人之服中,侻而不驵,可以导众,其动作,侻顺而不逆,可以奉生,是以下皆法其服,而民争学其容。今君之服,驵华不可以导众民,疾视矜立,不可以奉生,日晏矣,君不若脱服就燕。”公曰:“寡人受命。”退朝,遂去衣冠、不复服。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
晏子朝,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
公曰:“严居朝,则曷害于治国家哉?”
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且合升斗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绨以成帏幕,大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
晏子春秋 · 内篇 · 谏下第二
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疾视矜立,日晏不罢。晏子进曰:“圣人之服中,侻而不驵,可以导众,其动作,侻顺而不逆,可以奉生,是以下皆法其服,而民争学其容。今君之服,驵华不可以导众民,疾视矜立,不可以奉生,日晏矣,君不若脱服就燕。”公曰:“寡人受命。”退朝,遂去衣冠、不复服。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
晏子朝,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
公曰:“严居朝,则曷害治国家哉?”
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何!且合升斗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绨以成帏幕,大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
赏析:
这首诗是《晏子春秋》中的一篇,主要记述了晏子在朝堂上劝谏景公的故事。文章通过晏子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了他作为贤臣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君主过于严厉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分析:
- 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疾视矜立,日晏不罢。(景公穿着巨大的帽子和长长的衣服听政,目光犀利,神态傲慢,直到天色已晚也没有停止。)
解析:这句话描绘了景公的外貌和态度。巨冠长衣可能象征着他的权威和尊严,疾视矜立则显示了他的傲慢和自负。
- 晏子进曰:“圣人之服中,侻而不驵,可以导众,其动作,侻顺而不逆,可以奉生。是以下皆法其服,而民争学其容。”(晏子进言说:“圣人的服饰适中,既不张扬也不吝啬,可以引导民众,他们的动作既温和又自然,可以养生。因此,下面的官员都效仿他们的服饰和仪态,百姓们争相效仿他们的容貌。”)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晏子对于政治的理想状态的看法。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通过适度的表现来引导民众的行为,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控制来压制他们。
- 公曰:“寡人受命。”退朝,遂去衣冠、不复服。(景公回答说:“我已经接受您的劝告。”然后退朝并脱掉了官服。)
解析:这句话表明景公接受了晏子的批评,并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 晏子朝,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晏子早上上朝时,再次向景公询问:“您是否还保持着严肃的朝廷气氛呢?”)
解析:这句话反映了晏子对朝政的关注。他担心景公过于严肃的朝廷气氛可能会影响国家的政治氛围。
- 公曰:“严居朝,则曷害治国家哉?”(景公回答说:“我保持严肃的朝廷气氛,怎么会妨碍治理国家呢?”)
解析:这句话表明景公并不认为严肃的朝廷气氛会妨碍国家的治理。他似乎认为这种严肃的气氛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保证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治的稳定性。
- 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何!且合升斗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绨以成帏幕,大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晏子回答说:“如果朝廷过于严肃,那么下面的人就不会说话,下面的人不说话,上面的人就听不到声音。下面不说话我就称之为耳聋,上面听不到声音我就称之为失聪。耳聋和失聪并不是危害国家的原因。况且,即使是最微小的升斗也能装满仓库,即使是最细的丝缕也能织成帐幕,即使最高的山峰也不是由一块石头构成的,而是需要层层累加的。国家的治理也是一样,不是靠一个人的建议就能成功的,总会有人接受建议,也有拒绝建议的情况。”)
解析: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晏子的观点。他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而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同时,这也暗示了君主应该听取不同意见,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