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注释】
进:进言。善进,善于进言。不善:指进言不得当。无由入:没有机会进言。
【赏析】
这是一篇论述如何进言的论辩性文章。文章首先指出,进言要得当,否则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果进言不当,那就更谈不上什么好话。作者通过孔子的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其意在于告诫人们,说话要有分寸,不能轻率地乱说,否则就会自讨没趣。
本文是晏子对齐景公的劝谏,晏子在劝谏时,先肯定了齐景公听到意见后能虚心接受、改正错误,然后再指出如果不听取正确的意见,那么就会走上邪路。晏子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进言的重要性。
晏子的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但同时又很重视事实和理论相结合,用事实来说理。他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一个是“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意思是说,如果善言进献,那么那些不好的意见就不会有机会进入国君的耳朵里。另一个是“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意思是说,如果不善言进献,那么那些好的意见也就不可能进入国君的耳朵里。这两个事例都说明进言的重要性,而晏子正是抓住了这两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本文的论据是典型的事实论据。晏子举出了两个事例,即“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和“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这两个例子都是针对齐景公提出的。前一个例子讲的是“善进”的情况,后一个例子讲的是“不善进”的情况。晏子通过对这两个例子的陈述,使齐景公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所在。
晏子还用类比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说:“此之谓善进者也。”这里所说的“善进者”是指晏子本人。晏子在这里把自己比作善于进言的人,并把进言不当的后果与进言得当的好处进行了比较。晏子认为,进言得当可以使人改正缺点、改正错误,而不进言或者不善于进言则会让人走向邪路。因此,晏子认为进言是必要的,而且应该善于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