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于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好色无别,辟若此,何以能率诸侯以朝天子乎?”
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变俗以政,下贤以身。管仲,君之贼者也,知其能足以安国济功,故迎之于鲁郊,自御,礼之于庙。异日,君过于康庄,闻宁戚歌,止车而听之,则贤人之风也,举以为大田。先君见贤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今君闻先君之过,而不能明其大节,桓公之霸也,君奚疑焉?”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后乎?”
晏子对曰:“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右为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

”`

晏子春秋 · 内篇 · 问下第四

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好色无别,辟若此,何以能率诸侯以朝天子乎?

译文:
景公问道:“我曾先君桓公,擅长饮酒作乐,食物量足一丈见方,喜好美色不分男女,如此这般,他怎能率领诸侯朝见天子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桓公的奢侈和不节制的生活方式。通过景公之问,揭示了桓公虽富有但未能赢得民心,也未能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与稳定。诗中通过提问,表达了景公对桓公统治方式的质疑,暗示了政治清明、节俭治国的重要性。晏婴在回答时提到先君桓公善于用贤臣,如管仲等,说明政治改革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途径。同时,晏婴还指出桓公虽有贤人辅佐,却未能充分发挥其能力,导致无法真正领导诸侯朝见天子,这反映出他的政治洞察力和智慧。

晏子春秋 · 内篇 · 问下第四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后乎?”

译文:
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右为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君主如何能够继承并发扬先辈的政绩,以及如何识别和选用合适的人才来延续国家的繁荣。通过景公之问,展示了他对桓公政绩的认识和对未来继承者的期望。而晏子的回答则强调了桓公身边有忠诚贤明的辅政大臣,这些都是桓公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同时,晏子也批评了景公身边的左右侍从,指出他们的不良行为将损害国家的声誉。最后,晏子通过对比历史事实,强调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