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子大夫以君命辱在敝邑之地,施贶寡人,寡人受贶矣,愿有私问焉。”
晏子巡遁而对曰:“婴,北方之贱臣也,得奉君命,以趋于末朝,恐辞令不审,讥于下吏,惧不知所以对者。”
吴王曰:“寡人闻夫子久矣,今乃得见,愿终其问。”
晏子避席对曰:“敬受命矣。”
吴王曰:“国如何则可处,如何则可去也?”
晏子对曰:“婴闻之,亲疏得处其伦,大臣得尽其忠,民无怨治,国无虐刑,则可处矣。是以君子怀不逆之君,居治国之位。亲疏不得居其伦,大臣不得尽其忠,民多怨治,国有虐刑,则可去矣。是以君子不怀暴君之禄,不处乱国之位。”
吴王问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彊勿失之道若何?”
诗句一:
晏子聘于吴,
吴王问可处可去,
晏子对以视国治乱。
注释:
晏子,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吴,春秋时期的国家,位于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聘,出使,拜访。吴王,指吴国的国君。处,居住,这里指在一个国家的地位和权力。可去,可以离开,即离开一个国家。视国治乱,观察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清明。
译文:
晏子被派往吴国访问吴王,吴王问他是否可以在这个国家居住或离开。
诗句二:
晏子避席对曰:“婴,北方之贱臣也,得奉君命,以趋于末朝,恐辞令不审,讥于下吏,惧不知所以对者。”
注释:
避席,指避开坐席,以示谦卑。末朝,指吴国的首都或其他重要的行政中心。奚令,接受君王的命令。趋,快走,这里是快速到达的意思。奚下吏,意为在下位的官吏面前。惧不知所以对者,表示害怕不知道如何回答。
译文:
晏子离座回答说:“我是北方的低贱臣子,得到君王命令前往吴国,我恐怕我的言辞不够清晰明了,可能会受到下级官吏的讥讽,我害怕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们。”
赏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晏子的智慧与谦逊。他首先表达了对吴王的尊敬,然后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地位较低,并表明了他对接受任务的认真态度。他的回答既体现了自己的谦卑,又展示了他的智慧,为接下来的讨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