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景公予鲁君地,山阴数百社,使晏子致之,鲁使子叔昭伯受地,不尽受也。晏子曰:“寡君献地,忠廉也,曷为不尽受?”
子叔昭伯曰:“臣受命于君曰:‘诸侯相见,交让,争处其卑,礼之文也;交委多,争受少,行之实也。礼成文于前,行成章于后,交之所以长久也。’且吾闻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吾是以不尽受也。”晏子归报公,公喜笑曰:“鲁君犹若是乎。”
晏子曰:“臣闻大国贪于名,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通患也。今鲁处卑而不贪乎尊,辞实而不贪乎多,行廉不为苟得,道义不为苟合,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其交,君之道义,殊于世俗,国免于公患。”
公曰:“寡人说鲁君,故予之地,今行果若此,吾将使人贺之。”

【诗句】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晏子闻之,归报于公,公喜笑曰:“鲁君犹若是乎。”

【译文】
景公把土地赐予鲁国国君,但山阴有数百社的地方,让晏子去接受。鲁国的子叔昭伯只接受了其中的一部分。
晏子说:“寡君献出土地,是忠诚廉洁的行为,为何只接受了一小部分?”
子叔昭伯说:“我接受命令时说:‘诸侯相见,互相谦让,争夺地位要谦卑,这是礼仪的表现;交好赠送的多,接受的少,这是实践的结果。礼义在事前制定,行为在事后表现,这是交往能够长久的原因。’况且我认为君子不会让人高兴到极点,也不会让自己的忠心得不到报答,所以我只接受了其中的一部分。”
晏子回去告诉景公,景公高兴地笑着说:“鲁国国君还能做到这样吗?”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景公赐予鲁国土地的故事。鲁国的子叔昭伯虽然接受了土地,但却只接受了其中的一部分,这表现出了他对礼义的尊重和对君子的敬佩。他拒绝接受全部土地,体现了他的谦虚和谨慎,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见识。

景公给予鲁国土地,但鲁国国君却拒绝接受全部,这种“贪”与“廉”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景公感到惊讶和高兴。景公称赞鲁国国君的行为,认为他的行为符合君子的标准,因此决定派人去祝贺鲁国国君。

整首诗通过晏子和鲁国国君的对话,展示了景公的智慧和鲁国国君的谦虚,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礼义的强调。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景公是一个有远见和政治智慧的人,他能够理解并赞赏鲁国国君的“贪”,同时也能够欣赏鲁国国君的谦虚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