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景公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第二十一
晏子使鲁,仲尼命门弟子往观。子贡反,报曰:“孰谓晏子习于礼乎?夫礼曰:‘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今晏子皆反此,孰谓晏子习于礼者?”晏子既已有事于鲁君,退见仲尼,仲尼曰:“夫礼,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夫子反此乎?”

诗句译文赏析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1. 诗歌原文
    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2. 翻译
    昭公回答说:“我在年轻时,有很多人喜欢我,但我的身体却不能亲近;有很多人都劝诫我,但我的意志却无法实行;一旦我变得喜欢别人,就内心没有障碍,对外没有帮助,辅佐我的人一个也没有,谄媚我的人非常多。这就像秋蓬一样,它孤独地长在了根部,但是枝叶却很美好,一旦到了秋天,它的根就会被拔除。”
  3. 注释
  • 景公: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
  • 晏子:即晏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 鲁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 仲尼:孔子的字,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知礼第二十一:指《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礼仪的重要性。
  1.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晏子在面对批评时的态度和感受。他深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意识到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诗中通过比喻表达了一种自我反省和自省的精神,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行为准则。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古代儒家学者对于礼仪的重视,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