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

诗句

  •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 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译文

在晏子的对话中,他提出了一个哲学思想:“和谐如同烹饪美味的羹一样,就像用水、火、醋、酱、盐、梅等配料烹制鱼肉那样。用木材来烧火,厨师们调和各种味道,使菜肴更加完美。这需要一种平衡,既要避免不足,也要防止过度。君王和臣下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如果君王认为某事是好的,但还有缺失之处,臣子可以指出这些缺失并促成事情的完善;相反,如果君王认为某事是不好,但还有可取之处,臣子可以提出建议去除其中的不利因素。这样,政务就能达到平衡而不会混乱,百姓也不会有争斗之心。所以《诗经》中有这样的话:‘也有像羹一样的和谐,既警戒又平和;演奏没有言语的歌曲,当时不会有争斗。’这是先王调和五味和五声的做法,用来让心情平和,达成良好的政治。声音也像味道一样:一种气息,两种体态,三种类别,四种物质,五种声音,六个律调,七个音调,八个风向,九个歌谣,互相配合而成。它们清新或者浑浊,大或者小,长或者短,快或者慢,快乐或者悲伤,坚硬或者柔软,快速或者缓慢,高或者低,进入或离开,循环往复,互相补充。君子倾听这些声音,能够使心情平和,内心也会平和。因此《诗经》中说:‘美德的声音是没有瑕疵的。’现在的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您认为某事是对的,我也认为它是对的;但如果您认为某事是错的,我仍然认为这是正确的。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事物,那将是多么困难啊!”

注释与赏析

  1. “异” - 晏子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于和谐与治理的看法。他认为和谐不仅仅是口味上的搭配,而是包含了各种元素的平衡和协调。
  2. “和如羹焉” - 比喻国家的治理需要各方面的和谐合作。
  3. “水火醯醢盐梅” - 这是调味料的不同组合,用来比喻不同的意见和元素。
  4. “以烹鱼肉” - 这个比喻说明通过各种方法调和不同的味道(这里指不同的意见),使得最终的产品(国家治理)既美味又和谐。
  5. “燀之以薪” - 指的是用木材来烧火,象征着通过温和的方式调和不同的意见。
  6. “宰夫和之” - 指负责调和的人将各种不同的成分混合在一起。
  7. “齐之以味” - 通过调和各种味道使菜肴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
  8. “济其不及” - 帮助那些不足的部分得到改善或补充。
  9. “泄其过” - 揭示出那些过分或有害的部分。
  10. “平其心” - 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
  11. “君臣亦然。” - 这表明君王与臣子之间也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以达到和谐统一。
  12. “君所谓可” - 君王认为某事是正确的。
  13. “而有否焉” - 尽管君王认同某事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14. “臣献其否” - 臣子应该指出这些问题并努力使其改进。
  15. “以成其可” - 通过改正错误和缺点使得事情更加完整和正确。
  16. “君所谓否” - 君王认为某事是错误的。
  17. “而有可焉” - 即使君王认为某事是错误的,但仍有可取之处。
  18. “臣献其可” - 臣子应该提出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优点。
  19. “以去其否” - 通过强调优点来消除错误的负面影响。
  20. “是以政平而不干” - 这意味着政治稳定而且没有冲突。
  21. “民无争心” - 人民没有争执和不满,生活平静。
  22. “故诗曰:‘亦有和羹’ - 这是引用《诗经》中的一句来表达和谐的重要性。
  23. “既戒且平” - “戒”意味着提醒或警告,“且平”则表示平稳和公正。
  24. “奏鬷无言” - 演奏时没有多余的话语和噪音。
  25. “时靡有争” - 没有不必要的争斗或争吵。
  26.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 - 先王通过调和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和五声(金、木、水、火、土)来实现和谐的音乐效果,用来平复民心和促进政治稳定。
  27. “声亦如味:一气…七音” - 声音与味道的关系类比,表明音乐中的各种声音(音符)需要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和谐的音乐效果。
  28. “以平其心” - 通过音乐的和谐来安抚民心。
  29. “德音不瑕” - 道德的音调完美无瑕。
  30. “今据不然” - 如果当前的情况不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是相反的。
  31. “君所谓可” - 如果君王认为某事是正确的,那么这件事也是对的正确的事情。
  32. “君所谓否” - 如果君王认为某事是错误的,那么这件事也是错误的。
  33. “若水济水” - 如果用相同的东西去解决另一个问题,那么结果只会是一样的。
  34. “琴瑟之专一” - 比喻琴瑟之间的和谐,不能有任何杂音或分心。
  35. “同之不可也如是” - 相同的理念或做法是不可取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