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曰:“据与款谓寡人能事鬼神,故欲诛于祝史,子称是语何故?”对曰:“若有德之君,外内不废,上下无怨,动无违事,其祝史荐信,无愧心矣。是以鬼神用飨,国受其福,祝史与焉。其所以蕃祉老寿者,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于鬼神。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高台深池,撞钟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暴虐淫纵,肆行非度,无所还忌,不思谤讟,不惮鬼神,神怒民痛,无悛于心。其祝史荐信,是言罪也;其盖失数美,是矫诬也;进退无辞,则虚以成媚,是以鬼神不飨,其国以祸之,祝史与焉。所以夭昏孤疾者,为暴君使也,其言僭嫚于鬼神。”

公曰:“然则若之何?”对曰:“不可为也。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雈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候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县鄙之人,入从其政;逼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彊易其贿;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亦有损,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君若欲诛于祝史,修德而后可。”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公疾愈。

解析:

诗句:

公曰:“据与款谓寡人能事鬼神,故欲诛于祝史,子称是语何故?”    

译文:
景公问道:“梁丘据和裔款告诉我,我认为自己能够敬奉鬼神,因此想要杀掉那些祭祀的官员。请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说?”

注释:

  • 公:指齐国的君主景公,即齐灵公(公元前693年—公元前451年)。
  • 据:指的是另一位名叫据的大臣。
  • 款:同样指的是晏子,这是晏婴的字。
  • 事鬼神:意味着景公和梁丘据、裔款认为他们有能力通过祭祀来沟通神明。
  • 欲诛于祝史:景公想要杀掉那些负责祭祀的官员,因为他认为他们可能对神灵有所隐瞒或不诚。
  • 子称是语何故:晏子回应说,梁丘据和裔款这样的言论是基于某种原因,但具体原因未知。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道德观念。在古代中国,君王们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与神明沟通,并且通过祭祀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诚意。而梁丘据和裔款的言论则显示了他们认为这些祭祀官员可能存在欺骗或不诚实的行为,因此建议景公进行调查或采取行动。

晏子作为齐国的贤臣,他的回答表明了他对政治的洞察力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他认为,如果君王不能以诚信对待神明,那么即使进行了祭祀,也可能无法得到神明的真正保佑。因此,他建议景公先从内部开始整顿,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外部的祭祀行为。

这首诗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氛围。在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复杂,君王往往被赋予极大的权力,而大臣则需要在维护君主权威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智慧。这种背景下,晏子的言论体现了他对这种权力关系的思考和批判。

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历史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深入描绘。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晏子这一历史人物的机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