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谏第六
齐有彗星,景公使祝禳之。晏子谏曰:“无益也,祇取诬焉。天道不疑,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诗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若德之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公说,乃止。
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第七
公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梁丘据、裔款言于公曰:“吾事鬼神,丰于先君有加矣。今君疾病,为诸侯忧,是祝史之罪也。诸侯不知,其谓我不敬,君盍诛于祝固史嚚以辞宾。”公说,告晏子。晏子对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赵武曰:‘夫子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祭祀,陈言不愧;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建以语康王,康王曰:‘神人无怨,宜天子之光辅五君,以为诸侯主也。’”
诗句解读
晏子谏曰:“无益也,祇取诬焉。天道不疑,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秽也。君无讳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诗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若德之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公说,乃止。
译文:
晏子谏言说:“这是无益之举,只会增加谎言的嫌疑。天命是不会怀疑也不会改变的,我们怎能通过禳星来消除灾祸呢?而且彗星的出现是用以除去邪恶的象征。君王没有邪恶的行为,又为什么要通过禳星来消除邪恶呢?如果君王有邪恶之行,禳星又能帮您减轻多少罪责呢?《诗经》上说:‘只有文王才是小心翼翼的,对上天恭敬地献上祭祀,心怀感激地祈求多福,他的美好品德不会改变,因此受到四方诸侯的尊敬。’君王没有违背自己的道德,四方诸侯就会到来,何必去担心彗星呢?《诗经》上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榜样,夏王和商王都因此导致混乱,百姓最终流离失所。’如果君王的德行已经败坏,百姓就会因此而流离失所,即使是祝史这样的职业,也无法补救这种状况。”景公听了晏子的谏言感到很高兴,于是停止了禳星。
注释:
- 景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
- 祝史:古代掌管祭祀的官。
- 禳星:古人认为星辰运行异常或出现异常现象时,可以通过祷告、祭祀等行为请求神意使其恢复正常。
- 彗星:一种天空中的自然天象,出现时通常预示着一些不祥的事情。
- 文王:指周文王姬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圣君之一。
- 小心翼翼:《诗经·大雅·皇矣》中描述文王的谨慎小心和谦恭。
- 昭事上帝:向天神献祭以示敬意。
- 聿怀多福:希望带来好运和福祉。
- 厥德不回:其美好品德不会改变。
- 方国将至:四方诸侯会到来。
- 夏后及商:夏王和商王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国家陷入混乱,这里的“及”字表示原因,“夏后及商”即指的是夏朝和商朝。
- 康王: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文公的儿子,名姬彪。
- 屈建:人名,与下文的梁丘据一样是鲁国的贵族。
- 范会:赵武(即赵鞅)的父亲,名字不详,但文中提到的范会是指范吉射。
- 赵武:即赵鞅,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
- 宋之盟:指公元前579年宋国和楚国之间签订的和平条约。
- 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屈建询问范会的德行。
- 赵武曰:赵武回答说。
- 竭情无私:完全奉献出自己的感情,没有任何私心。
- 家事治:家庭事务处理得井然有序。
- 言于晋国:在晋国发言。
- 竭情无私:完全贡献自己的感情,没有任何私心。
- 祝史祭祀:祝史负责主持祭祀活动。
- 陈言不愧:陈述的话没有愧疚感。
- 家事无猜:家里的事情没有猜忌。
- 祝史不祈:祝史没有向鬼神祈求。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晏子的政治智慧和他对天文现象的理解。通过比喻和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晏子劝诫景公不要迷信星象,而是应该关注自身的德行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的观点。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天文现象的重视和对于道德行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