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第十一
公宿于路寝之宫,夜分,闻西方有男子哭者,公悲之。明日朝,问于晏子曰:“寡人夜者闻西方有男子哭者,声甚哀,气甚悲,是奚为者也?寡人哀之。”
晏子对曰:“西郭徒居布衣之士盆成适也。父之孝子,兄之顺弟也。又尝为孔子门人。今其母不幸而死,祔柩未葬,家贫,身老,子孺,恐力不能合祔,是以悲也。”
公曰:“子为寡人吊之,因问其偏柎何所在?”晏子奉命往吊,而问偏之所在。盆成适再拜,稽首而不起,曰:“偏柎寄于路寝,得为地下之臣,拥扎掺笔,给事宫殿中右陛之下,愿以某日送,未得君之意也。穷困无以图之,布唇枯舌,焦心热中,今君不辱而临之,愿君图之。”
晏子曰:“然。此人之甚重者也,而恐君不许也。” 盆成适蹶然曰:“凡在君耳!且臣闻之,越王好勇,其民轻死;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子。今为人子臣,而离散其亲戚,孝乎哉?足以为臣乎?若此而得祔,是生臣而安死母也;若此而不得,则臣请挽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霤之下,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辂,木干鸟栖,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贱臣虽愚,窃意明君哀而不忍也。”
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第十一
译文:景公爵主在路寝宫过夜,半夜时分,听到西方有男子哭的声音,景公爵主为之悲泣。第二天早晨,景公爵主问晏子说:“我夜里听到西方有个男人哭泣,声音很悲伤,气息也很悲痛,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很伤心。”
注释: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之一。
景公台:指景公所住的宫殿。
成盆成适:即盆成,是一位布衣之士。
“愿”:希望。
“合葬其母”:合葬,古代丧礼制度,将死者与活着的亲属一同安葬。此处指儿子希望和母亲合葬。
“谏”:劝阻。
“许”:允许。
赏析:这是一篇反映孝道的篇章。盆成适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悲伤欲绝,景公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和对盆成适的关心,答应了他的愿望,让他可以和母亲合葬。然而,景公却担心这样的安排会让群臣觉得不公,于是询问晏子是否应该同意。晏子则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劝诫景公要尊重孝道,不能让群臣因此感到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