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与晏子立曲潢之上,望见齐国,问晏子曰:“后世孰将践有齐国者乎?”
晏子对曰:“非贱臣之所敢议也。”公曰:“胡必然也?得者无失,则虞、夏常存矣。”
晏子对曰:“臣闻见不足以知之者,智也;先言而后当者,惠也。夫智与惠,君子之事,臣奚足以知之乎!虽然,臣请陈其为政:君强臣弱,政之本也;君唱臣和,教之隆也;刑罚在君,民之纪也。今夫田无宇二世有功于国,而利取分寡,公室兼之,国权专之,君臣易施,能无衰乎!婴闻之,臣富主亡。由是观之,其无宇之后无几,齐国,田氏之国也?婴老不能待公之事,公若即世,政不在公室。”公曰:“然则柰何?”
晏子对曰:“维礼可以已之。其在礼也,家施不及国,民不懈,货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谄,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今知礼之可以为国也 。”
诗句
公与晏子立曲潢之上,望见齐国,问晏子曰:“后世孰将践有齐国者乎?”
晏子对曰:“非贱臣之所敢议也。”公曰:“胡必然也?得者无失,则虞、夏常存矣。”
晏子对曰:“臣闻见不足以知之者,智也;先言而后当者,惠也。夫智与惠,君子之事,臣奚足以知之乎!虽然,臣请陈其为政:君强臣弱,政之本也;君唱臣和,教之隆也;刑罚在君,民之纪也。今夫田无宇二世有功于国,而利取分寡,公室兼之,国权专之,君臣易施,能无衰乎!婴闻之,臣富主亡。由是观之,其无宇之后无几,齐国,田氏之国也?婴老不能待公之事,公若即世,政不在公室。”
公曰:“然则柰何?”
晏子对曰:“维礼可以已之。其在礼也,家施不及国,民不懈,货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谄,大夫不收公利。”
公曰:“善。今知礼之可以为国也。”
译文
齐景公与晏子站在曲潢之上,远眺齐国景色。他问晏子:“后世谁能继承并统治齐国呢?”
晏子回答说:“这不是下臣应该评论的。” 齐景公说:“为何必定如此呢?如果得天下之人没有失去的东西,那么虞舜和大禹那样的朝代就会永远存在。”
晏子回答说:“臣听说,见识不足的人才会知道智慧。先说后做,是恩惠的行为。智慧和恩惠是君子所应追求的,下臣怎么有资格谈论这些呢!尽管如此,下臣愿意陈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君主强大而臣子软弱是国家的根本。君主领导,臣子服从是教化的最高境界。刑罚掌握在君主手中,百姓才能遵守规矩。如今田氏拥有齐国两代人的贡献却不分给他们,公室兼并他们的国家权力,君主容易滥用权势,国家怎能不走向衰落呢!我听说过,君主富有则国家灭亡。因此我认为田氏以后的国家不会长久了。齐国本来是田氏的国家,我年老体衰,不能侍奉您治理国家。如果您突然去世,国家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公室手中。”
齐景公说:“那该怎么办呢?”
晏子回答说:“用礼法来规范一切,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礼记》里说:‘家庭中的礼节不能延伸到国家,民众也不会懈怠,货物也不会转移,工匠也不会改变他们的手艺,士人也不会泛滥,官员也不会谄媚,大夫也不会收受国家的私利。’这就是国君要做的事情。”
齐景公说:“很好。现在我明白了礼法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
关键词注释
- 晏子 -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以其机智和睿智著称。
- 公 - 指齐景公。
- 曲潢 - 古代一种建筑结构,用于眺望远方。
- 虞、夏 - 古代两个传说中的盛世,代表理想政治秩序。
- 田氏 - 指春秋时期著名的田氏家族,他们控制了齐国的政治权力。
- 家施不及国 - 强调家庭与国家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的区别。
- 刑不上大夫 - 表明法律应当普遍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地位高低。
- 公室 - 指君主及其家族所控制的国家机器。
- 礼 -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礼仪制度的重要性。
- 君强臣弱 - 君主强大而臣子相对虚弱,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石。
- 君唱臣和 - 君主的领导与臣子的顺从形成良性互动,是国家教化的基础。
- 刑罚在君 - 强调君主对国家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 财货不移 - 强调商业活动的稳定性和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
- 工贾不变 - 指工匠和商人的技艺和商业活动的稳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
- 士不滥 - 士人(知识分子)的德行要求其行为端正,不可滥用职权或谋取私利。
- 官不谄 - 官员应当廉洁奉公,不做讨好上司的事情。
- 大夫不收公利 - 大夫不应利用职务之便接受国君的利益。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晏子对国家治理的见解。他通过列举一系列关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描述,强调了君主与臣子之间应有的关系以及法律对于维持秩序的作用。同时,晏子还提出了一些治理的建议,如“家施不及国”,“刑罚在君”,“财货不移”等,这些都是基于对礼法重要性的认识。此外,他还指出“士不滥”、“官不谄”,强调了官员和士大夫应当保持清廉和正直,这也是古代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整体来看,这一段对话不仅体现了晏子的智慧和政治见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