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曰:“吾闻齐君盖贼以僈,野以暴,吾子容焉,何甚也?”
晏子遵而对曰:“臣闻之,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大者不能致人,小者不能至人之门者,必困。此臣之所以仕也。如臣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
晏子出,王笑曰:“嗟乎!今日吾讥晏子,訾犹裸而咎撅者也。”
司马子期问有不干君不恤民取名者乎晏子对以不仁也第十八
司马子期问晏子曰:“士亦有不干君,不恤民,徒居无为而取名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能足以赡上益民而不为者,谓之不仁。不仁而取名者,婴未得闻之也。”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第十九
高子问晏子曰:“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三君之心一耶?夫子之心三也?”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译文:
吴王说:“我听说齐君盖贼以僈,野以暴,吾子容焉,何甚也?” 晏子遵而对曰:“臣闻之,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大者不能致人,小者不能至人之门者,必困。此臣之所以仕也。如臣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 晏子出,王笑曰:“嗟乎!今日吾讥晏子,訾犹裸而咎撅者也。” 司马子期问有不干君不恤民取名者乎晏子对以不仁也第十八 司马子期问晏子曰:“士亦有不干君,不恤民,徒居无为而取名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能足以赡上益民而不为者,谓之不仁。不仁而取名者,婴未得闻之也。”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第十九 高子问晏子曰:“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三君之心一耶?夫子之心三也?”
赏析:
本篇通过晏子与齐王的对话展示了晏子的政治智慧和处世哲学。《晏子春秋·外篇·第七》中,晏子以“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来阐述自己对于工作的态度和原则。他强调了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应尽职尽责,不应因小失大,更不应为了个人名利而忽视民生福祉。
晏子的“一心”观点体现了他的忠心与坚定信念。无论是侍奉灵公、庄公还是景公,他都尽心尽力地服务,表现出他对君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晏子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文化中“以德治国”理念的体现。他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和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晏子的分析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