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

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

有纳书者曰:“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专易之行存,则君臣之道废矣,吾不知晏子之为忠臣也。”公以为然。

晏子入朝,公色不说,故晏子归,备载,使人辞曰: “婴故老悖无能,毋敢服壮者事。”辞而不为臣,退而穷处,东耕海滨,堂下生藜藿,门外生荆棘。七年,燕、鲁分争,百姓惛乱,而家无积。公自治国,权轻诸侯,身弱高、国。

公恐,复召晏子。晏子至,公一归七年之禄,而家无藏。晏子立,诸侯忌其威,高、国服其政,燕、鲁贡职,小国时朝。晏子没而后衰。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第二十三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

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有纳书者曰:“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专易之行存,则君臣之道废矣,吾不知晏子之为忠臣也。”公以为然。

晏子入朝,公色不说,故晏子归,备载,使人辞曰: “婴故老悖无能,毋敢服壮者事。”辞而不为臣,退而穷处,东耕海滨,堂下生藜藿,门外生荆棘。七年,燕、鲁分争,百姓惛乱,而家无积。公自治国,权轻诸侯,身弱高、国。

公恐,复召晏子。晏子至,公一归七年之禄,而家无藏。晏子立,诸侯忌其威,高、国服其政,燕、鲁贡职,小国时朝。晏子没而后衰。

译文

晏子辅佐景公治理国家,他见到贤能之人就会推荐给国君,不会迎合国君的心意;发现不良之人则会罢免,不回避国君的宠幸。如果晏子这样做,那么君臣之间的道义就会被破坏,我不知道是不是晏子真的是一位忠臣。

晏子返回朝廷后,受到景公的冷落。因此,晏子回到家乡,备有详细的记载,派人辞谢说:“我年纪已大,行为愚笨无能,不敢接受壮年的职位。”虽然辞谢了但并没有担任臣子,而是退隐到偏僻之处,在海滨耕种,家里长满了野草和蒺藜。七年之后,燕国和鲁国开始争斗,百姓陷入混乱状态,家中没有积蓄。

晏子自己治理国家,使得国家权力比诸侯还重,自身却体弱多病。

景公再次召见晏子。晏子到了之后,景公赏赐给他七年的俸禄,但他家中没有积蓄。晏子站立着,诸侯畏惧他的威势,高国和鲁国服从他的政令。燕国和鲁国每年按时向齐国进贡财物。其他小国也时常前来朝见。晏子去世以后,国家才逐渐衰落。

赏析

《晏子春秋》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晏子的事迹,其中《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这一篇章尤其引人深思。晏子作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智慧和品德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通过阅读这篇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晏子的政治理念和他对于国家治理的贡献。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该秉持公正和正义,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