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晏子闻之,见仲尼曰:“婴闻君子有讥于婴,是以来见。如婴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婴之宗族待婴而祀其先人者数百家,与齐国之闲士待婴而举火者数百家,臣为此仕者也。如臣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再拜其辱。反,命门弟子曰:“ 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子春秋 · 外篇 · 第七

孔子说:“鲁灵公昏庸,晏婴侍奉他以整齐;齐庄公英武,晏婴侍奉他以宣武;齐景公奢侈,晏婴侍奉他以恭俭。这些都是君子啊!辅佐三位国君而不善下人,晏婴是小人。”

晏子听说后,去见孔子说:“我听闻君子有讥笑我的,因此才来见您。像我这样的人,怎能用道义来侍奉人呢?我的宗族等待我来祭祀祖先的有数百家,齐国闲散之士等我举火照明的也有数百家,我是以此职位为生的人。像这样侍奉人,怎能说是用道义来侍奉人呢!”晏子离开后,孔子用宾客之礼送别他,行了再拜礼表示自己的谦辱。回来以后,命令门弟子说:“救民之命而不自夸功烈,补益三位国君而不占有其物,晏子果然是君子。”

【注释】

  • 仲尼:指孔子。
  • 灵公:鲁国国君,名胡,谥号为“灵”。
  • 晏子:名婴,字平仲,姓晏氏,齐国大夫。
  • 晏子事之以整齐:指晏婴在灵公时期,以严明的法制和整齐的政治秩序治理国家。
  • 庄公:齐僖公之子,名午,谥号为“庄”。
  • 景公:齐灵公之子,名杵臼,谥号为“景”。
  • 三君:指鲁、齐、晋三位国君。
  • 善不通下:指晏婴在辅佐君主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上下沟通。
  • 细人:指晏婴性格谨慎、细致。
  • 讥笑:讥讽。
  • 救民之姓:指晏婴为百姓谋求生存和福利。
  • 夸:自夸。
  • 行补三君:指晏婴为鲁、齐、晋三国国君做出贡献。
  • 臣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意为臣子怎么能用道德来谋利呢?
  • 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指做臣子的,不能利用道德谋私利。
  • 晏子果君子也:意为晏子确实是一个君子。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晏婴侍奉三位国君的故事,表现了晏婴的智慧与才能,以及他对待君臣关系的态度。诗中的“救民之姓”和“行补三君”等词语,都体现了晏婴的高尚品质和崇高追求。同时,诗中还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臣子在政治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