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佛教的,特别是关于《心经》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1. 诗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这里的“观自在”是指观察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要经常反省自己。而“菩萨”则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者,他们通过修行来达到涅槃,即解脱生死轮回。

  2.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的“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教中的四圣谛之一,也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它包括“苦集灭道”,即人生的苦难、苦难的原因、苦难的消除以及通向涅槃的道路。

  3. “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五蕴”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觉器官及其对应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欲六尘。而“皆空”则是指这些五蕴都是虚幻不实的,没有真实的自性。

  4. “度一切苦厄”,这里的“苦”是指人生的苦难,“厄”是指困境或灾难。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超越这些苦难和困境,达到涅槃的境地。

  5.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舍利子”是指修行者或者有智慧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色(物质)还是空(虚空),都是同一的,没有差别。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这是对“空”的理解,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这种理解有助于人们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解脱的境地。

  6.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的“受想行识”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和思考方式。同样地,无论是受(感官知觉)、想(思维)、行(行为举止)、识(认识)还是其他的意识活动,也都是同一的,没有差别。受想行识就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本质,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7.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的“诸法”是指所有的事物和现象。“空相”是指事物的本性,即没有自性。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是没有生起也没有灭去的,不会受到污染也不会被清洗掉的,既不会被增加也不会被减少的。这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认为事物并没有真正的自性,一切都在变化中。这种思想有助于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性,从而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

  8.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里的“空中”是指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在这里,“空中无色”意味着在这种境界中,没有可见的色彩;“无受想行识”意味着在这种境界中,没有感觉和意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意味着在这种境界中,没有视觉、听觉等感官功能;“无色声香味触法”意味着在这种境界中,没有声音、味道等感觉刺激;“无眼界”,即没有视觉范围的概念;“乃至无意识界”意味着在这种境界中,没有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无无明”指的是没有迷惑和无知的状态;“亦无无明尽”表示这种状态是无限的;“乃至无老死”意味着在这种境界中,没有衰老和死亡的概念。这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心灵自由的境界。

  9.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里的“苦集灭道”是指佛教中的四圣谛。其中,“苦”是指人生的痛苦;“集”是指痛苦的产生;“灭”是指痛苦的根源被消除;“道”是指达到涅槃的道路。“无智亦无得”意味着修行者不需要世俗的智慧和世俗的成就,因为真正的成就不在于知识或物质财富,而是在于心灵的解脱和平静。“以无所得故”表示通过修行,修行者可以超越世俗的欲望和追求,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10.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里的“菩提萨埵”是指修行者通过菩提萨埵这个誓言来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而“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意味着修行者通过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教义来实现心灵的解脱。”心无挂碍”是指修行者的内心没有牵挂和困扰;”无挂碍故”表示修行者的内心达到了自由和解脱的状态;”无有恐怖”是指修行者的内心不再恐惧和焦虑;”远离颠倒梦想”是指修行者不再被世俗的欲望和观念所困扰;”究竟涅槃”表示修行者已经实现了涅槃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生活、心灵自由的境界。

  11.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里的“三世诸佛”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表示这些佛都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教义来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指这些佛陀已经达到了觉悟的境界。”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表示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具有极大威力和力量的咒语;”是大明咒”表示这种咒语是光明和智慧的象征;”是无上咒”表示这种咒语是至高无上的;”是无等等咒”表示这种咒语是没有其他相同性质的咒语的;”能除一切苦”表示般若波罗蜜多能够消除所有痛苦和烦恼;”真实不虚”表示般若波罗蜜多的真实不虚假。最后一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表示这是一首赞美般若波罗蜜多的歌曲。整首诗表达了对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强大力量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