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
《诗经·大雅》:“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这首诗中,“如切如磋”和“如琢如磨”是描述学习之道的美德,“瑟兮僴兮”和“赫兮喧兮”则是形容一个人应有的威严与庄重,而“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则强调的是道德高尚的人不会被外界所影响。
译文:
《诗经·大雅》中说:“在淇水的边旁,绿竹摇曳生辉。一位贤明的君子,勤勉不辍;他的学问精进,如同琢磨玉石;他的行为端庄,如同打磨石磨。他的仪态从容而坚定,威风凛凛又充满威严。一个优秀的君子,永远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威严。”
赏析:
《诗经·大雅》中的这几句话,不仅描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也表达了对君子行为准则的期望。”君子”在这里指的是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形象。
诗中的”如切如磋”和”如琢如磨”,分别象征着学习之道的两个关键方面:一是学习要持之以恒,二是学习要有深度,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者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而”瑟兮僴兮”和”赫兮喧兮”,则是对一个人应有气质的描述。”瑟兮僴兮”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沉着冷静的气质,能够应对各种情况而不慌乱。”赫兮喧兮”则是形容一个人的威严,表示其具有足够的权威和尊严来指挥和引导他人。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这句话,强调了一个道理: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的名声和地位并不取决于他人如何议论,而是他们自身的行为和品格。这样的人不会被外界的影响所动摇,他们的道德品质将长久地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记忆。
《诗经·大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和行为准则,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品德对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