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公孙丑问孟子道:“高子说:‘《小弁》是一首小人的诗。’”

孟子回答:“为什么这么说呢?”公孙丑答道:“因为里面有怨恨。”

公孙丑又问:“高老先生写诗的态度确实太固了!如果有人被越人射中,他会高兴地去谈论这件事;如果他的哥哥被射中,他会悲伤地哭泣;这是因为他疏远这个人。而《小弁》这首诗的作者,却因亲人受到的伤害而感到悲痛。亲亲,就是仁爱。所以,高老先生写诗的态度实在是很固了!”

公孙丑继续问:“那么,为什么《凯风》这首诗不表达怨恨呢?”

孟子回答说:“《凯风》这首诗表达的是过于亲近的感情。就像《小弁》中的诗人一样,他因为亲人受到的伤害而感到痛苦,但却没有表现出怨恨,反而更加疏远。相反,如果《小弁》的诗人表达出对亲人的怨恨,那就更疏远了。所以,过度亲近,是不孝的;适度疏远,也是不孝的。孔子曾经说过:‘舜是最孝顺的人了,五十岁时还思念父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