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诗句: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译文:
淳于髡说:“首先注重名声和实际的人是做人;而忽视名声和实际的人是自己。先生您处在三位卿大夫的高位,但是没有把名声和实际施加在上位或下位,这样仁义难道就是这样吗?”

注释:

  •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善于辩论著称。
  • “先名实者”:重视名声和实际的人。
  • “为人”:指做事合乎人的常理、道德标准。
  • “后名实者”:忽略名声和实际的人。
  • “夫子”:泛指学者、有学问的人。
  • “三卿”:指齐国的三位卿大夫。
  • “上下”:这里指的是社会各阶层。
  • “居下位”:处于较低的位置。
  • “伯夷”:古代贤人之一,以其高尚的节操著称。
  • “伊尹”:商朝大臣,佐助商汤王建立霸业。
  •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贤人,曾隐居在柳树下,故称“柳下惠”。
  • “五就汤”:五次跟随商汤王。
  • “五就桀”:五次跟随夏桀。
  • “不恶污君”:不厌恶污秽的国君。
  • “不辞小官”:不拒绝担任小官职。
  •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这三位贤能的人都有不同的志向,但都追求仁德。
  • “一者何也?曰:仁也。”:其中一种是仁。
  •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君子只要拥有仁德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和别人相同。
  • “鲁缪公之时”:鲁穆公的时候。
  • “公仪子”:鲁国的执政大臣。
  • “子柳、子思”:鲁国的两个大臣。
  • “削”:衰败。
  •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虞国因为不信任百里奚而灭亡,秦穆公重用了百里奚,最终成为霸主。
  • “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如果不用贤才,就会灭亡,国家怎么能保持强盛呢?
  • “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王豹”即魏豹,他曾经居住于淇水一带,那里的人们擅长歌唱。
  • “绵驹”:人名,生活在高唐地区。
  • “华周、杞梁之妻”: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妻子因悲伤而哭泣,感动了国家,从而改变风俗。
  •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心有某种品质或想法,必然表现在外表上。

赏析:
本段主要讨论的是一个人是否具备仁德,对于国家的治理和个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孟子在这里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治国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他强调,无论是在高位还是在低位,一个人都应该追求仁德,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忽视仁德、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在道德上的缺失,认为这样的行为对国家和社会是没有益处的。整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仁为本,以德治国,而普通人也应该以仁德为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