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诗句解读
1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宋牼将要前往楚国,孟子在石丘遇见他。
- 关键词:“宋牼”:指的是人名,即宋牼。
- “将之楚”:即将离开前往楚国。
- “孟子遇于石丘”: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宋牼。
- 曰:“先生将何之?”: 孟子问。
- “曰”:是孟子对宋牼的直接对话。
- “何之”:去哪里。
- 注释:这是询问宋牼此行的目的或目的地。
-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孟子告诉宋牼他的计划。
- “吾闻”:表示孟子听到某人的话或某事。
- “构兵”:两国之间发生战争。
- “见”:会见。
- “说”:劝说,这里是用来形容孟子如何去说服别人。
- “不悦”:感到不高兴。
- “有所遇焉”:会有某种结果或机会。
-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孟子要求不要询问详细情况。
- “愿闻其指”:想要了解其中的含义。
- “说之将何如”:关于说的效果会怎样。
- 注释:这里强调了孟子对于言辞效果的分析,以及他对言辞影响的担忧。
-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回答他将会谈论其不好的一面。
- “我将言其不利也”:他将会谈论不利于楚国的事情。
- 注释:通过这句话,孟子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认为言辞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译文与赏析
原文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四节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赏析
孟子的对话展现了他深谙政治策略和人心难测的深刻见解。他通过预见性地分析言辞的可能后果,表达了一种谨慎的政治哲学。尽管宋牼的计划看似能带来和平,但孟子警告这种利益驱动的交往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可能引发战争。此外,他强调真正的和谐来自于内在道德和仁爱的追求,而不是外在的利益交换,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伦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