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诗句释义: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六节
孔子,作为鲁国的司寇,他的职责是维护国家的法治和社会秩序。然而,当孔子担任司寇时,他的职位没有得到国君的认可,因此他只能以祭祀的名义进行工作。在祭祀过程中,孔子负责烧肉,但由于各种原因,他未能亲自到场。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意,国君让孔子不戴官帽,只穿着祭服前来参加仪式。然而,孔子却因为自己的微薄罪行而无法继续担任司寇,因此他选择离开职位。
君子(孔子)所追求的,往往是众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智慧,而不是世俗的名利和地位。因此,君子的行为往往不被他人理解和认同。
译文:
子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注释:
- 子曰:此处指的是孔子说。
- 孔子为鲁司寇:孔子担任鲁国司寇的职务。
- 不用:指孔子不被国君任用。
- 从而祭:孔子以祭祀的名义进行工作。
- 燔肉不至:孔子没有能够亲自到场参与祭祀,因此不能亲自烧肉。
- 不税冕而行:孔子不戴官帽,只穿着祭服前来参加仪式。
- 不知者:指那些不了解孔子真实情况的人。
- 为之者:指孔子自己。
- 微罪行:指孔子的微小过失或罪行。
- 不欲为苟去:孔子不愿意因为一些小过失而放弃自己的职责。
- 君子之所为:指君子所追求的品质和行为。
- 众人固不识也:指普通人根本不懂孔子的用心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孔子在担任鲁国司寇时的故事,展现了君子追求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精神。孔子虽然没有被国君认可,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愿意因为小过失而放弃自己的职责。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正是君子所追求的目标。同时,诗歌也表达了普通人对于君子的追求和行为往往难以理解的遗憾。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品质的重视和对于君子精神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