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诗句解读:

孟子在第十二卷的第八节中,用“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来阐述他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不先教育人民再使用他们,那么这种做法是有害的,会损害民众的利益。这种观点在古代被认为有其合理性,因为尧、舜时代的统治者都是通过教育和培养人民来治理国家的。

译文:
孟子说:“没有教导人民就被任用,这叫做殃民。殃民的做法在尧、舜时代是不能被接受的。一次战斗就能打败齐国,然后就占有了南阳地区,但这样做仍然不行。”

注释及赏析:

  • 关键词: 慎子, 滑厘, 尧舜
  • 注释: 慎子是孟子弟子,滑厘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尧、舜”指古代圣明的帝王——唐尧和虞舜。
  • 赏析: 这一段体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即治国安邦应以教化人民为本,不应急于求成,否则将带来灾难。孟子强调君王应先教育人民,再利用他们为国家服务,这与他的仁政思想相契合。

译文:
慎子听后勃然大怒,说:“这是滑厘所不了解的事情。”

注释及赏析:

  • 关键词: 滑厘
  • 注释: 滑厘可能是慎子的弟子或支持者,对孟子的观点有所不满。
  • 赏析: 这里展示了孟子与慎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反映了当时学术争鸣的氛围。同时,也表现了孟子主张的道德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冲突。

翻译完所有诗句后,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输出: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孟子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