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诗句:
-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译文:
孟子说:“称霸的五个霸主,是三代先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也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臣,也是诸侯的罪人。天子巡视四方,诸侯向天子报告国政,叫做‘巡狩’。诸侯朝见天子,称为‘述职’。春天视察耕种,以补充不足;秋天检查征收,以帮助贫困的人。进入别国境内,使土地得到治理,田野得到整治,养老尊贤,才能出众的人在位,那么就有喜庆和赏赐,赏赐以土地。进入别国境内,土地荒芜,遗弃老弱,贪官污吏在位,那么就有责备和谴责。一次不来朝见,就降低其爵位;两次不来朝见,就减少其封地;三次不来朝见,就调动军队前去征伐。因此天子讨伐不讨伐,诸侯征伐不征讨。五霸是联合诸侯来征伐其他诸侯的,所以说:‘五霸是三代先王的罪人’。五霸之中,齐桓公最盛。葵丘的会盟诸侯,只带一头牛、一份盟书而不杀牲歃血。第一次盟约说:‘诛除不孝,不要更换树子,不要因妾而改嫁儿子。’第二次盟约说:‘尊崇贤德,培养人才,以表彰有德行的人。’第三次盟约说:‘敬老慈幼,不忘宾旅。’第四次盟约说:‘士人不得世袭官职,公务不得代理,选拔人才一定要得到,不能专横地杀戮大夫。’第五次盟约说:‘不要堵塞河道,不要妨碍粮食流通,没有命令就不行动。’说:‘我们同盟的国家,结盟之后,言归于好。’现在的诸侯,都违反了这五次盟约,所以说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君主喜欢什么就是小罪,君主讨厌什么就是大罪。现在这些大臣,都是君主的仇敌,所以说现在的大臣,是现在的诸侯的罪人。”
关键词注释:
- 孟子曰:孟子发表议论或陈述意见。
- 五霸:指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通过武力扩张势力,建立了霸主地位。
- 三王:通常指的是夏朝的禹、商朝的汤、周朝的姬发(武王)。这里的“三王”可能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
-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最高统治者,包括王和其他封国的国君。
- 大夫:古代封建社会中高级官员的统称。
- 长君之恶:意指君主所喜欢的,但不利于国家的行为。
- 逢君之恶:与君主的意愿相反,即君主所讨厌的事物或行为。
- 五禁:古代诸侯国遵循的五条禁令,用以维护国内的稳定和和谐。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孟子的《告子下·第七节》,主要讨论了古代诸侯、大夫和君主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孟子认为,五霸和当时的诸侯、大夫们都是历史上的罪人,因为他们破坏了国家的秩序和稳定。他强调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尊重贤能的人,关心民众的生活,以此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