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尽心上·第二十节》选自《孟子集注》,是一篇阐述孟子哲学思想的论文。文章阐述了君子的快乐,以及这种快乐和统治天下并不冲突的观点。文章首先提到君子有“三乐”,然后详细解释了这三种快乐的内容和意义。最后指出,君子的快乐和统治天下并不冲突,可以并行不悖。
赏析:
本文是一篇阐述孟子哲学思想的文章。文章首先提出君子有三乐,然后逐一解释这三种快乐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能够享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这种快乐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快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同时,这种快乐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贡献,因为它能够让家庭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既不感到自卑也不感到骄傲,这种心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种快乐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因为一个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不感到自卑也不感到骄傲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能够拥有众多的优秀人才来教育和培养自己,这种快乐也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快乐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感,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因为一个能够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的人,往往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指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这些乐趣并不妨碍他治理天下。也就是说,君子的幸福并不依赖于他是否能够统治天下,而是依赖于他对家庭、对他人的关爱以及他的修养和品德。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的幸福不应该被过度地追求和扩张到整个社会或者国家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