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说:“广阔土地和众多民众,是君子所向往的。然而,他们所乐的并不是这些。”
“处在天下的中心而立于四海之中,平定了四方百姓,这是君子所乐于接受的。但是,君子所乐于接受的并不是这些。”
“君子所乐于接受的东西,即使是伟大之举也不会增加,即使是穷困之处也不会损害。这是因为君子的本性就是这样。”
“君子所具有本性的东西,即使施行仁义礼智也从不会改变。它的显现,就像脸上露出的光泽那样,明亮地出现在背脊上,又扩散到四肢,四肢之间的语言无需明说出来。”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君子对于广土众民、定四海之民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本性。孟子认为,君子对于广土众民、定四海之民的态度,并非出于功利之心;而是出于仁义礼智等道德修养的需要。他们虽然享受着这样的生活,但并不以此为乐。因为他们的本性中就包含有仁义礼智这些东西,这些正是他们所追求和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