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鲁国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居)。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捍卫者和发展者。

杨子:即杨朱,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为我:指一切从个人私利出发。

拔一毛而利天下:比喻只图自己的利益。

不为也:认为这样做不值得。

墨子:即墨翟,战国初年思想家,儒家称他为“墨翟”。

兼爱:墨子提出的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思想。

摩顶放踵:用头顶着脚跟在地上爬行,形容极其劳苦。

执中:即持中,指不偏于任何一方,保持中庸之道。

贼道:损害正道。

所恶:憎恶。

执一:拘泥于一点。

犹执一:与“执中无权”意思相同。

所恶执一者:憎恨拘泥于一点的人。

其:代词,指那些拘泥于一点的人。

其:代词,指那些拘泥于一点的人。

犹:好像。

犹:好像。

所恶:憎恶。

执一:拘泥于一点。

犹执一也:与“执中无权”意思相同。

【译文】

孟子说:“杨子的主张‘取我所欲,则克己复礼以成仁’,如果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而损害天下人的利益,他是不会去做的。墨子主张‘兼爱’,即使头顶着脚后跟在道路上行走,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他会去做的。子莫的观点介于中间,但持中为是,但如果不掌握分寸,就和固执一端一样了。人们憎恶的是那些拘泥于一点,不顾及其他事物的人,因为他们会损害正道,因为只举一个例子就废弃了其他的许多例子。”

【赏析】

本节是孟子对杨朱、墨子观点的反驳。孟子首先提出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主张,认为他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及天下人的利益,因而不会去做。接着,孟子指出墨子虽然提倡“兼爱”,但也要求人们做到“摩顶放踵利天下”,否则也会被批评“为义”不足,因此他仍然不会去做。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了“执中”的问题,认为“执中”是危险的,因为它会使人陷入僵化的思维模式中,无法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同时,“执中”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复杂性,也不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条件。

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达到目的,而不是固守一种观念不放。同时,他也强调了灵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应该知道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做法和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对于处理复杂的问题至关重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