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没有仁德却获得国家政权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没有仁德却获得天下的,是没有的。”

注释:

  1.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核心是“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的著作被收录在《论语》和《孟子》两书中。
  2. 第十三节:指《孟子·尽心下》中的第十三段。
  3. 第十四卷:指的是《孟子》这本书的第十四个部分,即“尽心篇”。
  4. 尽心下:表示这是《孟子》书中的一部分,位于“尽心篇”之下。
  5. 孟子曰:孟子在这里发表言论。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6. 不仁而得国者:指那些缺乏仁德但却得到了国家的人或事。这里的“不仁”指的是不具备仁德的品质,而“得国”指的是获得了国家的政权。
  7. 有之矣:表示这样的事情确实存在过。
  8. 未之有也:表示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赏析: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下·第十三节》,是孟子对于政治现象的一种评论和判断。孟子认为,即使一个人缺乏仁德但仍然能够获得国家的政权,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然而,如果一个人缺乏仁德却试图去获得整个天下,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仁德和权力的看法。他认为,仁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具备了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统治人民。同时,他也强调了权力的重要性,但没有将其与仁德分离开来,而是认为仁德是获得权力的基础,而掌握权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这句话反映了孟子对于道德和政治的看法,以及他对权力和仁德关系的深刻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