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
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左传·隐公五年》中,关于郑国与翼地的冲突及其对鲁国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此事件不仅揭示了诸侯间的纷争,也反映了政治策略和军事力量在维护或改变国家关系中的重要性。通过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
诗句原文及译文: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译文:曲沃庄伯率领郑国和邢国人进攻翼地,周桓王派尹氏和武氏协助他们。翼侯逃奔到随国。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曲沃庄伯的行动显示了强大的郑国和邢国联合起来对抗较弱小的翼侯,这在当时是常见的政治游戏。周桓王派遣尹氏和武氏助战,可能表明王室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这种军事援助可能是为了平衡势力,也可能是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利益。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翼侯的逃离可能意味着他的失败或者被迫流亡。
诗句原文及译文: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
译文:夏天,安葬了卫桓公。卫国混乱,这是由于延误造成的。
赏析:
这一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的混乱。卫桓公的去世可能是由于内部的争斗或其他政治原因,导致葬礼的推迟。这不仅反映了个人生命的无常,也暗示了政治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混乱状态可能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不稳定性。
诗句原文及译文:四月,郑人侵卫,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译文:四月,郑国人侵犯卫国,这是为了报复之前的东门战役。卫国人用燕国人的军队攻打郑国。郑国的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分别位于前、中、后,让曼伯和子元作为两支潜伏的部队在背后。燕国人畏惧郑军的三支军队,没有预料到他们会突然发动攻击。六月,郑国的两位公子利用突然袭击打败了燕国人,在北制取得了胜利。君子评论说:“不充分准备,不预先谋划,就不能成为一支军队。”。
赏析:
此诗描述了郑国和卫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以及郑国在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通过对战斗双方兵力部署和战术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战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郑国通过巧妙的战略布局和伏击战术,成功地击败了燕国人,展示了他们高超的军事指挥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同时,君子的评价强调了充分准备的重要性,这也是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诗句原文及译文:秋,卫人入郕。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邾人、郑人伐宋。螟。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宋人伐郑,围长葛。
译文:秋天,卫国的军队侵入了郕国。九月,为仲子建造了庙宇并举行了落成典礼。同时初次献上了六羽的舞蹈。这时,邾国人和郑国人联合攻打宋国。接着是秋季的螟虫灾害。到了冬天的十二月辛巳日,公子彄去世了。最后,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了长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隐公五年内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涵盖了外交、内政和军事行动等多个方面。首先,提到“秋,卫人入郕”,说明卫国对郕国的占领或吞并,可能与其内部问题或其他政治因素有关。随后提及“九月,为仲子之宫”和“初献六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活动,同时也暗示了宫廷内的紧张气氛或政治斗争。此外,“邾人、郑人伐宋”、“宋人伐郑,围长葛”则直接关联到当时的大国间的权力竞争和领土争夺。最后,公子彄的去世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悲剧,包括政治斗争、家族内部矛盾等。这些事件共同构成了隐公五年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
《左传·隐公五年》不仅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全面反映。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能从中发现许多关于人性、权力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