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滕侯卒。夏,城中丘。齐侯使其弟年来聘。秋,公伐邾。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传】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

夏,城中丘,书,不时也。

齐侯使夷仲年来聘,结艾之盟也。

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盟于宿。公伐邾,为宋讨也。

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泄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

郑良佐如陈莅盟,辛巳,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左传·隐公七年》是《春秋左氏传》的一部分,记载了周王朝历法的三年春季,鲁国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详细翻译与注释:

  1. 滕侯卒
  • 经文:七年春,叔姬归于纪。滕侯卒。
  • 译文:隐公七年春天,周王朝历法的三月,叔姬嫁给纪国。滕侯去世。
  • 注释:《春秋》没有记载他的名字,是由于没有和鲁国同盟的缘故。凡诸侯之间结盟,就在《春秋》上记载名字;所以国君去世就派人去报丧,同时告立新君即位,以此继续友好、使百姓得到安息,这就是礼制的常规。
  1. 城中丘
  • 经文:夏,城中丘。
  • 译文:夏季,鲁国在城中丘筑城。
  • 注释:《春秋》所以记载这件事,是由于它不合时令(“不时也”)。
  1. 齐侯遣使
  • 经文:齐侯使夷仲年来聘,结艾之盟也。
  • 译文:夏天,齐侯派他的弟弟年前来鲁国访问,目的是为了缔结盟约。
  • 注释:“结艾之盟”是指与鲁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1. 秋公伐邾
  • 经文:秋,公伐邾。
  • 译文:秋季,隐公进攻邾国。
  • 注释:为了维护周王室的利益,隐公决定对邾国进行军事征讨。
  1. 冬王使凡伯
  • 经文:冬,天王使凡伯来聘。
  • 译文:冬天,周平王派遣凡伯来鲁国访问。
  • 注释:此举旨在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两国的争端或促进双方的友好关系。
  1. 戍戎伐凡伯
  • 经文: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 译文:戎人在楚丘进攻凡伯,把他俘虏回去。
  • 注释:此战是一次冲突,戎人利用武力劫持凡伯,并最终将其带回。
  1. 陈及郑平
  • 经文:陈五父如郑莅盟,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泄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郑良佐如陈莅盟,辛巳,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 译文:陈国的五父前往郑国参加盟会,并在壬申日与郑简公举行盟会。郑良佐也去参加盟会,辛巳日再次与陈灵公举行盟会,由此得知陈国内部动荡不安。
  • 注释:通过盟会可以看出隐公会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内部问题。
  1. 郑公子忽
  • 经文: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 译文:郑公子忽在周天子居住的地方,因此陈国国君请求把女儿嫁给公子忽为妻,郑简公答应了,于是两人结婚了。
  • 注释:这表明郑简公同意陈国的婚事,可能是为了巩固与陈国的关系。

《左传·隐公七年》通过记录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和内部政治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通过这些事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