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五年春,公矢鱼于棠。夏四月,葬卫桓公。秋,卫师入郕。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邾人、郑人伐宋。螟。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宋人伐郑,围长葛。

【传】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左传·隐公五年》中,隐公去棠地观鱼的事件涉及多方面内容:对礼制的重视、对政治军事策略的考量、以及个人品行和德行的体现。具体解析如下:

  1. 礼制重视:在《左传》中,“公矢鱼于棠”这一行为,首先被看作是对古代礼制的遵循。臧僖伯的谏言中提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这反映了一种思想,即君主应将国家大事作为首要关注对象,而其他非核心的事务则可以暂缓。隐公此举虽出于好奇心理,但最终却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行为,因为它违背了礼制中的规矩和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2. 政治军事策略考量:此次行动也体现了隐公对政治军事策略的考量与实践。尽管他的初衷是观鱼,但最终因观鱼地点距离都城较远而被批评为“登来之”。这种行为被认为不符合古礼,且暗示隐公的行为带有冒险的成分。此外,隐公的行动还可能被视为试图通过视察远方之地以显示其扩张野心。

  3. 个人品行德行体现:从臧僖伯的谏言中可以看出,隐公的此举不仅违反了礼制,还反映出他缺乏足够的道德修养和对臣子的尊重。臧僖伯通过强调礼的重要性,提醒隐公应更多地聚焦于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而非个人的享乐。此外,这种行为还体现了隐公在处理国事时,未能充分听取和考虑臣子的意见,显示出他的专断和缺乏远见。

《左传·隐公五年》中的“公矢鱼于棠”事件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观鱼经历,而是涵盖了政治、道德和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它警示后人在行事决策时,必须考虑到行为的深远影响,以及是否符合道德伦理标准。同时,它也表明,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有远见卓识,能够平衡国家利益和个人爱好,以赢得下属的尊敬和支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