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传】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译文】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进攻杞国,占领了牟娄地。戊申,卫州吁杀了其国君完。夏,鲁隐公和宋桓公在清地会面。宋殇公即位后,公子冯逃亡到了郑国,郑国人想要接纳他。等到卫州吁继位,将要寻找宿国的盟约,还没有到达期限,卫国就来报告有祸乱。夏季,鲁隐公和宋桓公在清地相会。
宋殇公即位时,公子冯逃亡到郑国,郑国人想要接纳他。等到卫州吁继位,将要寻找宿国的盟约,还没有到达期限,卫国就来报告有祸乱。夏季,鲁隐公和宋桓公在清地相会。
宋哀公即位时,公子冯逃亡到郑国,郑国人想要接纳他。等到卫州吁继位,将要寻找宿国的盟约,还没有到达期限,卫国就来报告有祸乱。夏季,鲁隐公和宋桓公在清地相会。
宋殇公即位时,公子冯逃亡到郑国,郑国人想要接纳他。等到卫州吁继位,将会寻找宿国的盟约,还没有到达期限,卫国就来报告有祸乱。夏季,鲁隐公和宋桓公在清地相会。
鲁隐公问众仲:“卫州吁能成就大业吗?”众仲回答说:“我听说用仁德来安抚百姓,没有听说过用动乱来治理国家。用动乱来治理国家,就像是治丝而棼之一样。州吁,是凭借武力而对百姓充满恶意的人。凭借武力而没有民众的支持,对百姓缺乏亲爱之心,这样下去民众都叛离他,很难成就大事了。用兵就像火一样,不加以控制的话,就会自焚。州吁杀害他的国君,暴虐地对待他的百姓,于是不再追求德行,而是想用动乱来成就大事,最终必定不能成功。”
【注释】
- 【左传·隐公四年】:本文节选自《春秋左氏传》中的第四年(鲁隐公元年),记录了鲁国与宋国、陈国、蔡国、卫国之间一系列的政治冲突与战争事件。
- 【经】:古代儒家经典的经文部分。此处指《春秋》一书的经文。《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由左丘明撰写,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 【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由左丘明撰写,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 【隐公四年】:指的是隐公即位的第四年,即鲁隐公即位的年份为公元前722年。
- 【莒人伐杞】:指春秋时期,莒国攻打了杞国的一个地名——牟娄。
- 【卫州吁弑其君完】:指的是卫州吁杀死了自己的国君卫桓公。
- 【宋殇公之即位也…郑国人欲纳之】:宋殇公即位后,公子冯逃亡到了郑国,郑国人想要接纳他。
- 【弗戢…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这里引用了古代的成语或谚语来形容州吁的行为。
- 【诸侯会于宋…谋修先君之怨于郑…宋人许之】:描述了宋、陈、蔡等诸侯为了报复宿国而联合起来攻打郑国的事件。
【赏析】
本诗通过叙述春秋时期的政治冲突和战争事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政治斗争的本质。诗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展现了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对抗。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各国对于道德和正义的看法,指出了以暴易暴的危害性,以及对和平共处的追求。整体上,该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和分析,展示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