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传】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温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左传·隐公三年》是左丘明撰写的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它详细记载了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下面逐句对《左传·隐公三年》原文进行注解:

  • 【经】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 解释:这里的“隐公三年”指的就是《左传》中隐公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722年。

  • 译文:

  • 春季,周历三月二十四日(己巳日),日食发生。

  • 三月庚戌日,周平王去世。

  • 夏季,君氏去世。

  • 秋季,武氏之子前来请求帮助处理丧事。

  • 八月十日,宋文公和去世。

  • 冬季末,齐桓公、郑文公在石门结盟。

  • 十二月三十日,为宋穆公举行葬礼。

  • 【传】

  • 解释:《左传》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史书,其中《传》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说或评论部分,通常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历史资料编撰而成。

  • 译文

  • 隐公三年的春天,当周历三月的壬戌日,周平王去世时,《春秋》就记载了他的死期是庚戌日。

  • 夏初,君氏去世。

  • 秋季,武氏的儿子来寻求资助。

  • 八月十日,宋文公和去世。

  • 冬季末,齐桓公和郑文公在石门结盟。

  • 十二月,为宋穆公举行葬礼。

这段历史记录不仅揭示了当时的一些重大政治动态,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礼法和忠信的重视,以及它们在维系国家稳定中的作用。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一窥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