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辛亥,宿男卒。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八月,葬蔡宣公。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于浮来。螟。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传】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有会期。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

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金咸子送女。先配而后祖。金咸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

齐人卒平宋、卫于郑。秋,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礼也。

《左传·隐公八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以下是对《左传·隐公八年》的逐句翻译及其注释:

  1. 经文
  • 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辛亥,宿男卒。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八月,葬蔡宣公。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于浮来。螟。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1. 解析
  • “宋公、卫侯遇于垂”:指宋国国君(宋殇公)和卫国国君在垂地相遇。
  •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指郑国的国君(郑献公)派遣使者宛前来归还祊地。
  • “庚寅,我入祊”:即“庚寅日,我们进入祊地”。
  •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指蔡国国君(蔡哀侯)考父去世。
  • “辛亥,宿男卒”:指宿国国君(宿昭公)逝世。
  •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指宋国、齐国和卫国的国君在瓦屋举行联盟仪式。
  • “八月,葬蔡宣公”:指为蔡宣公举行葬礼。
  •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于浮来”:指鲁隐公与莒国有盟约的约定。
  • “螟”: 指的是一种昆虫,这里可能是指某种灾害或者情况。
  •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指无骇(或无泄)去世。
  1. 译文
  • 宋公和卫侯在垂地相遇。三月,郑国的君主派宛人来将祊地送回。庚寅日,我们进入祊地。夏天六月己亥日,蔡侯考父去世。辛亥日,宿国君主去世。秋天七月庚午日,宋国国君、齐国国君、卫国国君在瓦屋举行联盟仪式。八月,为蔡宣公举行葬礼。九月辛卯日,鲁隐公与莒国有盟约的约定。螟年。冬天十二月,无骇去世。
  1. 注释
  • 宋公:指宋殇公,宋国国君。
  • 卫侯:指卫殇公,卫国国君。
  • 郑伯:指郑献公,郑国国君,又称穆公。
  • 宛来:郑国的一个大夫,后来担任楚国大夫。
  • 甲辰:古代纪时法,一个月中的第三天。
  • 金咸子:郑国国君的臣下的名字。
  • 先配而后祖: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先与配偶合好,然后才祭祀祖先。

《左传·隐公八年》不仅是一篇记载春秋时期政治、军事事件的文献,也是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制度以及人物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