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九年春,天子使南季来聘。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挟卒。夏,城郎。秋七月。冬,公会齐侯于防。
【传】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书,时失也。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夏,城郎,书,不时也。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
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
冬,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
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
诗句: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书,时失也。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夏,城郎,书,不时也。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
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
冬,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
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
译文:
在隐公九年的春天,天子派遣南季前来朝聘。三月二十三日,下了大暴雨并伴有雷电。二十七日,下了一场大雪。军队因雪受阻。夏天,修建了郎邑。秋天七月。冬天,隐公和齐景公在防地会合。
在隐公九年的春天,周天子三月二十八日下了大暴雨,雷电交加,这是记事的开始。二十七日,下了场大雪,这也是记事的开始。下雨三天以上才叫做雨。积雪一尺厚的是大雪。
夏季,修筑了郎邑。这是不合时宜的行为。
宋桓公没有称王。因为郑伯作为王的左卿士,用王的名义讨伐宋国。宋国因为被包围而怨恨桓公,没有通告他的命令。桓公发怒,断绝了与宋国的往来。
秋季,郑国派人带着王的命令来报告说要征伐宋国。
冬季,桓公和齐景公在防地会晤,商量着攻打宋国的事。
北方的戎族入侵郑国,郑文公率军抵抗。他担心戎人的军队,说:“他们只是我们的车兵,害怕他们侵犯我国。”公子突建议说:“派那些只有勇猛却缺乏刚毅的人去试探一下,然后迅速撤退。国君您要用三重盾牌来防备他们。戎人轻率而不整齐,贪婪而不忠诚,胜利时不肯退让,失败时不肯救援。如果前面的人被俘一定要奋力前进,前进途中遇到埋伏就迅速逃脱,后面的人不救援,那就没有后援了。”于是就按他的计策行事了。
赏析:
此诗描述了隐公九年春天发生的一些事件:天子派遣使者南季前来朝聘,随后发生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大雨、大暴雪)。这些天灾导致军队受阻。接着提到宋国因被围困而怨恨郑伯,郑伯因此出兵征伐宋国,但未通告桓公而直接行动引发了冲突。最后,桓公与齐景公在防地会合商议攻打宋国的计划。
此诗中的关键信息包括:天子派遣使者南季前来朝聘、宋国因被围困而怨恨郑伯、郑伯因此出兵征伐宋国以及两国间的外交互动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诸侯之间的外交关系。
诗中提到的天气现象(大雨、大暴雪)和战争策略(使用三重盾牌防备敌军)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以及对军事行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