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

诸侯伐郑。齐崔杼使大子光先至于师,故长于滕。己酉,师于牛首。

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将御诸侯之师而黜其车。尉止获,又与之争。子驷抑尉止曰:「尔车,非礼也。」遂弗使献。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于是子驷当国,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子孔为司徒。冬十月戊辰,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帅贼以入,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劫郑伯以如北宫。子孔知之,故不死。书曰「盗」,言无大夫焉。

子西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盗入于北宫,乃归授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蟜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侯晋奔晋。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奔宋。

下面是对《左传》中《襄公十年》的逐句解读:

莒人伐我东鄙。    
诸侯伐郑。齐崔杼使大子光先至于师,故长于滕。己酉,师于牛首。    
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将御诸侯之师而黜其车。尉止获,又与之争。子驷抑尉止曰:「尔车,非礼也。」遂弗使献。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于是子驷当国,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子孔为司徒。冬十月戊辰,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帅贼以入,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劫郑伯以如北宫。子孔知之,故不死。书曰「盗」,言无大夫焉。    
子西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盗入于北宫,乃归授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蟜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侯晋奔晋。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奔宋。    

译文

莒人在东方边境对我发动攻击。
诸侯攻打郑国,齐国的崔杼派遣太子光率领部队先行到达,因此他在滕地长住了一段时间。己酉,诸侯的军队来到牛首山。
当初,子驷和尉止发生争执,打算统领诸侯的军队却将尉止的车给废了。尉止获得胜利后,两人又有争执。子驷压抑尉止说:「你那辆车,不符合礼制。」所以没有让他呈献给国君。当初,子驷负责田亩划分的工作,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都丧失了田地,所以这五族聚集了一批不守法纪的人,利用公子的队伍发动叛乱。于是子驷执掌国政,子国任司马,子耳任司空,子孔任司徒。冬季十月戊辰日,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带领匪徒进入国内,清晨在西宫朝堂里攻击正在执政的大臣,杀死子驷、子国、子耳,劫持郑简公前往北宫。子孔知道这一情况,因此没有被杀。书中记载为”盗”,是说他没有大夫的身份。
子西听说发生了盗窃事件,没有警戒就出来迎接,身着丧服追赶盗贼。盗贼进入北宫之后,他回到自己的宫殿,整顿军队。子产得知此事,为掌管城门的人布置好守卫人员,关闭官府库房,严密守护仓库等重要设施,确保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出门。他携带了十七辆战车,身穿丧服攻打在北宫的盗贼。子蟜带领国人援助他,杀死尉止、子师仆,盗贼全部死亡。侯晋逃往晋国。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逃亡到宋国。

注释

  • 莒人:指春秋时期莒国的入侵者。
  • 东鄙:指的是莒国的东部边境地区。
  • 会:诸侯之间的集会。此处特指诸侯的集会。
  • 牛首: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内方城县境内(古称“牛首”,即牛头山),这里指牛首山一带。
  • 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均为郑国的贵族家族。
  • 杜氏注疏:这是《春秋左传正义》的一个注疏版本。
  • 春秋左传正义:由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
  • 秋:指秋季,一年中的第一个季度。
  • 会吴于柤:与吴国在柤地举行了一次盟会。
  • 逼阳:地理位置不详,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地点或区域。
  • 诸侯伐郑:诸侯们联合起来攻打郑国。
  • 齐高厚相大子光:齐国的崔杼和高厚一起辅佐太子光。
  • 士庄子:春秋时期的一位人物,具体身份不详(但可能是鲁国的史官)。
  • 城小而固:城池虽然不大,但很坚固。
  • 胜之不武:胜利了也不显得文雅。表示战斗的结果并不值得赞扬。
  • 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孟氏的家臣秦堇父承担着运送重物的任务。
  • 盗:在这里指的是盗贼或者叛乱分子。
  • 无大夫焉:没有大夫的身份。
  • 候氏、子师氏:也是郑国的贵族家族。
  • 子孔、子国:郑国的官员。
  • 冬十月戊辰:指的是冬季的第十个月(农历十月)的第三个戌日(晚上九点至十一点)。
  • 寇弑君子:指奸臣篡位杀害君王。
  • 君命召之:国君下令召集他们来商讨事情。
  • 司城荡阴:春秋时郑国邑名(位于今河南郑州市荥阳区汜水镇)。
  • 缮修守备:修缮防御工事和加强防守力量。
  • 缮修军实:修补装备和武器并做好准备迎接战争。
  • 缮修甲兵:修理铠甲、兵器并做好出击的准备。
  • 书曰「盗」:根据《春秋左传》,这里的“盗”字是指叛乱行为而非普通盗窃行为。
  • 盗众尽死:所有叛乱的人都死了。
  • 侯晋:晋国的一位贵族。
  • 宋公:宋国的国君。
  • 小邾子:小邾国的君主(小邾是春秋时期一个较小的国家,位于今山东邹城市附近)。
  • 齐世子光:齐国太子崔杼的名字(世子光是齐国太子的尊称),当时担任齐国的太子。
  • 滕子:滕国的君主(滕国在当时属于较大的国家之一)。
  • 薛伯:薛国的君主(薛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小国)。
  • 杞伯:杞国的君主(杞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 戍郑虎牢:守卫郑国的虎牢关(虎牢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
  • 楚公子贞:楚国的公子(公子通常指王室成员或贵族子弟)。
  • 救郑:援救郑国。
  • 公至自伐郑:郑简公亲自从讨伐郑国的战场归来(“公至”意为“国君到来”)

赏析

《春秋·襄公十年》是一篇记叙春秋时期鲁国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的文献,其中详细记述了诸侯之间因争夺领土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此篇记载了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以及内部的叛乱活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同时,通过记录这些事件,文章反映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