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至自伐郑。楚子、郑伯伐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公至自会。楚执郑行人良霄。冬,秦人伐晋。
【传】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
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
”`
诗句:-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
-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
-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 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至自伐郑。
- 楚子、郑伯伐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
- 冬,秦人伐晋。
译文:
- 十一年春天,春季的头一个月,鲁国开始建立军队。
- 夏季四月,四次占卜都不吉利,因此没有举行郊祀仪式。郑国的公孙舍之率领军队入侵了宋国。
- 春季二月二十八日,各国诸侯在亳城北边结盟,鲁襄公亲自从攻打郑国的战事中返回。
- 楚国的君王和郑国的国君一起进攻了宋国。鲁国君主和晋国君主、宋国君主、卫国君主、曹国君主、齐国的公子光、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伯、杞伯、小邾君一起进攻了郑国,最后在萧鱼这个地方会合。冬季,秦国人攻打晋国。
注释:
-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这句话中的“十有一年”指的是鲁襄公第十一年。春秋时期,纪年通常以干支记年法,这里的“王正月”表示春季的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 “作三军”:这是季武子打算建立三个不同职能的部队,每个部队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
- “不从,乃不郊”:这句话说明虽然进行了多次占卜,但没有得到吉兆,因此没有进行郊祀仪式。
- “会于萧鱼”:萧鱼是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这里是指诸侯们在萧鱼这个地方会合。
- “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孟氏指孟孙氏,他让自己的人担任臣子或者类似于儿子和弟弟的地位。
- “公至自伐郑”:公指的是鲁襄公,从攻打郑国回来。
- “盟诸”:在这里指的是与晋国和其他国家的诸侯们签订盟约或条约。
- “宋向戌侵郑”:此事件指的是宋国的向戌率领的军队入侵了郑国。
- “穆子曰”:叔孙穆子是叔孙豹的儿子,他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纷争和军事活动。诗中提到了多国的结盟与战争,如鲁襄公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盟及对郑国的军事行动等。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诸侯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战争的频繁。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一些家族和贵族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特点和权力动态。整体上,《左传》通过记录这些政治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