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诸侯之师城虎牢而戍之。晋师城梧及制,士鲂、魏绛戍之。书曰「戍郑虎牢」,非郑地也,言将归焉。郑及晋平。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曰:「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不如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与楚师夹颖而军。子矫曰:「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亦以退之。」宵涉颖,与楚人盟。栾□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丁未,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
诗句:子产曰,“未可。”公曰,“吾不与战,必败。”子产曰,“未可。”公曰,“未可而弗可,不亦害乎?”子产曰,“未可,吾不如子之知之明也。”
译文:子产回答说:“不能轻易开战。国君,我们不能与楚军作战,否则一定会失败。现在不战,楚国一定不会围攻我们。如果我们进攻楚国的军营,那么楚国一定会回击,这样我们就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应该等待楚军撤退。”
注释:1. 子孔(ZiKǒng):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担任国家重职。
- 载书(Zàishū):一种文书记录,上面记载着国家的位次和权力分配等信息。
- 听政辟(Tīngzhèngbì):指处理政务和避开政治斗争。
- 大夫、诸司、门子:指晋国的官员们和其他相关人员。
- 定国:稳定国家局势。
- 众怒:广大民众的愤怒。
- 专欲:独断专行的欲望。
- 合二难:结合两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 焚书以安众:烧毁文书以安抚民心。
- 郑及晋平:郑国和晋国恢复了和平关系。
- 知武子:知武子是知武子的名字,他可能是晋国的一名大夫或官员。
- 栾□:栾□是栾氏家族的一员,可能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贵族。
- 诸侯之师:指来自各诸侯国的部队。
- 戍郑虎牢:守卫郑国的虎牢城。
- 郑及晋平:郑国和晋国恢复了和好关系。
- 楚子囊:楚王之子囊的名字,他是楚国的一位重要人物。
- 阳陵: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 知武子欲退:知武子想要撤回军队。
- 栾□曰: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荀罃(Xún Yìng):荀罃是晋国的一位大夫,名字中的“罃”可能是一种尊称或昵称。
- 致怨焉而还:向楚国表示不满并回国。
- 诸侯之师还:指晋国的诸侯军队返回了本国。
- 侵郑北鄙(Bī Jí Zhèng Běi Bì):侵犯郑国的北部边境。
赏析: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场景,以及它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子产的决策体现了他对国家稳定的重视,他主张通过避免直接冲突来维护国家的稳定。这种智慧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因为它避免了无谓的战争损失。同时,这也显示了子产对于内政管理和外交策略的高度掌控能力,以及他能够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