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秋,公至自会。仲孙速帅师伐邾。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陈侯之弟黄出奔楚。叔老如齐。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季孙宿如宋。
【传】二十年春,及莒平。孟庄子会莒人,盟于向,督扬之盟故也。
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
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秋,孟庄子伐邾以报之。
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晋,蔡人杀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楚。
陈庆虎、庆寅畏公子黄之逼,愬诸楚曰:「与蔡司马同谋。」楚人以为讨。公子黄出奔楚。
初,蔡文侯欲事晋,曰:「先君与于践士之盟,晋不可弃,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楚人使蔡无常,公子燮求从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书曰:「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言不与民同欲也;「陈侯之弟黄出奔楚」,言非其罪也。公子黄将出奔,呼于国曰:「庆氏无道,求专陈国,暴蔑其君,而去其亲,五年不灭,是无天也。」
诗句
二十年春,及莒平。孟庄子会莒人,盟于向,督扬之盟故也。
译文
二十年春季,鲁国与莒国讲和。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鲁国春季时期与莒国之间的和平谈判。孟庄子作为鲁国的重要官员,在向地会见了莒人,并在那里举行了盟会,这是由于有督扬的盟约关系所致。诗中提到的“督扬之盟”,指的是历史上鲁国与莒国的某种重要结盟,这次盟会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诗中描述夏季的盟会地点——澶渊,这显示了鲁国为了维护与其他诸侯国家的和平而努力。这次盟会的举行是为了与齐国维持和平关系。通过这种方式,鲁国显示出其对稳定国际关系的积极态度。
秋季,孟庄子率领军队攻打邾国以报复之前邾国人屡次侵犯鲁国的行为。这一事件反映出鲁国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决态度。同时,蔡国的公子燮想要归服晋国,但被蔡国人杀害,公子履也因与公子燮的关系逃亡至楚国。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也展示了各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陈庆虎、庆寅害怕公子黄的逼迫,向楚国起诉称公子黄和蔡国司马一起策划顺服晋国。楚人因此讨伐公子黄,公子黄逃亡到楚国辩解。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政治斗争。
《左传·襄公·二十年》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鲁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以及各种政治事件的发生。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