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栾鲂帅师从卫孙文子伐齐。季武子如晋拜师,晋侯享之。范宣子为政,赋《黍苗》。季武子兴,再拜稽首曰:「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赋《六月》。
季武子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臧武仲谓季孙曰:「非礼也。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今称伐则下等也,计功则借人也,言时则妨民多矣,何以为铭?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昭明德而惩无礼也。今将借人之力以救其死,若之何铭之?小国幸于大国,而昭所获焉以怒之,亡之道也。」
齐侯娶于鲁,曰颜懿姬,无子。其侄鬲声姬,生光,以为大子。诸子仲子、戎子,戎子嬖。仲子生牙,属诸戎子。戎子请以为大子,许之。仲子曰:「不可。废常,不祥;间诸侯,难。光之立也,列于诸侯矣。今无故而废之,是专黜诸侯,而以难犯不祥也。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而已。」遂东大子光。使高厚傅牙,以为大子,夙沙卫为少傅。
《左传·襄公十九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历史记载,其中涵盖了多起重要事件和人物行为,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态和社会风貌。本诗节选自该篇,通过对原文的逐字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与背景。
诗句“晋栾鲂帅师从卫孙文子伐齐”描述了晋国栾鲂率领军队跟随卫孙文子一同攻打齐国的场景。这里,“晋栾鲂”和“卫孙文子”分别是晋国和卫国的重要官员,而“伐齐”则意味着对齐国的一种军事或政治行动。这一行为在春秋时期是一种常见的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方式,涉及力量平衡、领土扩张等多重因素。
诗句“季武子如晋拜师,晋侯享之”讲述了季武子作为鲁国使者前往晋国参加盟会并接受晋侯的款待。季武子的行为不仅是一次外交礼仪,更是通过这样的场合来加强鲁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其政治实力。同时,晋国君主的接待也显示了两国间的良好关系和尊重。
再来看诗句“范宣子为政,赋《黍苗》”,在这里,范宣子作为执政大臣,被描述为创作诗歌的人。这种描述不仅表明范宣子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也可能暗示他在处理国家政事时注重文治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同时,《黍苗》这首诗歌可能是表达对农业丰收的祝愿或是其他特定主题的作品。
诗句“臧武仲谓季孙曰…”中臧武仲的角色揭示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政治事务的影响。臧武仲的意见可能涉及到政治决策、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在古代中国的政治背景下尤为重要。通过臧武仲的言论可以看出,即便是一个普通官员也能对国家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诗句“齐侯娶于鲁,曰颜懿姬,无子。其侄鬲声姬,生光,以为大子。”这段描述涉及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联姻和王位继承问题。颜懿姬和鬲声姬都是齐国的女性贵族,她们的婚姻不仅关系到两国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影响到未来的政治权力格局。特别是提到鬲声姬所生的光成为太子,这不仅说明了家族的血脉延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血缘和家族势力的重视。
通过对《左传·襄公十九年》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到春秋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动态及其复杂性。每个诗句都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资料。因此,学习和研究《左传》,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能深化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