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斐豹隶也,着于丹书。栾氏之力臣曰督戎,国人惧之。斐豹谓宣子曰:「苟焚丹书,我杀督戎。」宣子喜,曰:「而杀之,所不请于君焚丹书者,有如日!」乃出豹而闭之,督戎从之。逾隐而待之,督戎逾入,豹自后击而杀之。范氏之徒在台后,栾氏乘公门。宣子谓鞅曰:「矢及君屋,死之!」鞅用剑以帅卒,栾氏退。摄车从之,遇栾氏,曰:「乐免之,死将讼女于天。」乐射之,不中;又注,则乘槐本而覆。或以戟钩之,断肘而死。栾鲂伤。栾盈奔曲沃,晋人围之。
秋,齐侯伐卫。先驱,谷荣御王孙挥,召扬为右。申驱,成秩御莒恒,申鲜虞之傅挚为右。曹开御戎,晏父戎为右。贰广,上之登御邢公,卢蒲癸为右。启,牢成御襄罢师,狼蘧疏为右。胠,商子车御侯朝,桓跳为右。大殿,商子游御夏之御寇,崔如为右,烛庸之越驷乘。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
- 背景介绍:
- 在春秋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此篇记载了晋国的内乱和外部战争的情况。
- 人物关系:
- 斐豹:一名隶人,因犯事被记录于丹书中的犯人。
- 栾氏:一位有实力的家族,受到人们的畏惧。
- 宣子:范宣子的自称,晋国的一位重要官员。
- 事件发展:
- 宣子与斐豹的对话:宣子提议焚烧记载斐豹罪状的丹书,斐豹则表示如果焚烧,他愿意去杀死督戎。
- 宣子的行动:宣子采纳斐豹的建议,焚毁了丹书,随后斐豹成功击杀了督戎。
- 后续影响:
- 此次行动使得宣子得以消除对栾氏族的担忧,增强了自己的权威。
赏析
历史背景:《左传》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它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文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纷争和社会动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人物塑造:文中的斐豹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物,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采取行动,这种性格特点在封建社会中尤为突出。同时,斐豹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正义感和对不公行为的反抗精神。
策略运用:斐豹通过烧毁丹书来转移注意力并消除威胁,这一策略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这也反映了古代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机智。
主题思想:此篇以一个小故事展现了权力斗争、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智慧。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展现,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详细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个人英勇行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