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固辞,强之而后受。公欲无入,荣成伯赋《式微》,乃归。五月,公至自楚。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季孙见之,则言季氏如他日。不见,则终不言季氏。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以在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

葬灵王,郑上卿有事,子展使印段往。伯有曰:「弱,不可。」子展曰:「与其莫往,弱不犹愈乎?《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启处,东西南北,谁敢宁处?坚事晋、楚,以蕃王室也。王事无旷,何常之有?」遂使印段如周。

诗句:先贤之业,何可废哉?君子之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孰能鲜矣!

译文: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言行,其中一段尤为引人深思。在襄公二十八年春,楚人让鲁襄公亲自为楚康王的尸体送行,但鲁襄公对此表示忧虑。季武子夺取了卞地,并派人向鲁襄公请示,用玺书追回卞地,理由是卞地守将有叛变之意。然而,当鲁襄公询问是否应该进入卞地时,对方坚决拒绝了他的请求。

赏析:

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人物间的关系处理。鲁襄公对于楚人的提议感到不安,而季武子则采取了强硬措施,表明了自己对卞地的控制。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权力意识和策略运用,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

这段文字也展示了君臣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当鲁襄公提出是否可以进入卞地时,对方的坚定拒绝显示了其原则性和忠诚。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品德修养,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君臣关系的期待和要求。

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文化特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