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子服惠伯曰:「滕君将死矣!怠于其位,而哀已甚,兆于死所矣。能无从乎?」癸酉,葬襄公。

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请命。」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之不间,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以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文伯覆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根据您提供的链接内容,该文是《左传》中的一段描述,涉及到滕成公来参加襄公的葬礼并表现出某种不敬和过度的悲哀。子服惠伯对此表示担忧并预言其命运,而随后的事实验证了这一预言。《左传·襄公 三十一年》详细记录了这些事件,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读和深入的分析。以下是对原文的译文及分析:

  1. 事件概述
  • 参与人员:滕成公、子服惠伯以及鲁国的两位重要人物,即子产和晋景公。
  • 主要活动:滕成公参加了襄公的葬礼,并表现出哀伤和不安。
  1. 人物反应
  • 子服惠伯:他表达了对滕成公行为的担忧,认为其表现太过悲哀,可能预示着不幸的未来。
  • 晋景公的态度:虽然未直接参与葬礼,但晋景公作为邻国的君主,对此事保持了距离,没有亲自出面迎接或参与。
  1. 预示与后果
  • 预示:子服惠伯的言论被证实为正确的预知,因为滕成公确实因悲痛过甚而去世。
  • 后果:由于滕成的去世,晋君未能出席葬礼,这进一步突显了晋室的衰落和诸侯间关系的紧张。
  1. 历史意义
  • 鲁国的政治局势:这一事件反映了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外部势力的影响,尤其是在晋国政治动荡的背景下。
  • 外交影响:由于晋君的缺席,其他诸侯国可能感受到了鲁国的政治不稳定,从而影响了他们与鲁国的关系和外交政策。
  1. 文化影响
  • 《左传》的价值:《左传》不仅是历史文献,也是了解古代礼制、政治和外交的重要资料。通过《左传》,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 历史与文学的结合:这段文字同时展现了历史事实与作者的解读,体现了史传文学的特点,使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这段历史文本不仅记录了一个具体的事件,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态、人物心理以及文化背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中国历史文献的丰富价值和深远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