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子尾害闾丘婴,欲杀之,使帅师以伐阳州。我问师故。夏五月,子尾杀闾丘婴以说于我师。工偻洒、渻灶、孔虺、贾寅出奔莒。出群公子。

公作楚宫。穆叔曰:「《大誓》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欲楚也夫!故作其宫。若不复适楚,必死是宫也。」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叔仲带窃其拱璧,以与御人,纳诸其怀而从取之,由是得罪。

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次于季氏。秋九月癸巳,卒,毁也。

己亥,孟孝伯卒。

立敬归之娣齐归之子公子裯,穆叔不欲,曰:「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非适嗣,何必娣之子?且是人也,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不度之人,鲜不为患。若果立之,必为季氏忧。」武子不听,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了周王朝历法的正月发生的事件。在这段文本中,穆叔从澶渊会见孟孝伯,并向他表达了对赵孟(即晋襄公)将死的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释义:

  1. 齐子尾害闾丘婴:齐子的后代尾和闾丘婴发生了冲突并杀害对方。
  2. 欲杀之:尾和闾丘婴计划谋杀对方。
  3. 使帅师以伐阳州:尾和闾丘婴联合其他力量进攻阳州。
  4. 我师故: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军队决定出兵干涉此事。
  5. 夏五月:事件发生的日期是夏季的第五个月。
  6. 子尾杀闾丘婴:尾和闾丘婴之间发生激烈的战斗,结果子尾成功杀死了闾丘婴。
  7. 说于我师:尾通过这种方式说服我方的军队参与其中。
  8. 工偻洒、渻灶、孔虺、贾寅出奔莒:这四个人物因为这场争斗而离开了自己的国家逃亡到莒国。
  9. 出群公子:可能指的是逃离国家的王室成员。
  10. 公作楚宫:晋襄公为了纪念战争胜利而在楚国建造宫殿。
  11. 穆叔曰」:穆叔发表了关于晋襄公未来命运的看法。
  12. 《大誓》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欲楚也夫!故作其宫**:穆叔引用《大誓》来表明,人民的愿望如果能够得到满足,上天会顺从。晋国的君主想要楚国,所以他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宫殿。
  13. 若不复适楚,必死是宫也:穆叔警告说,如果晋国的君主不去楚国,那么他将死在新建立的宫殿中。
  14. 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次于季氏:晋襄公的儿子子野被立为继承人,居住在季氏家中。
  15. 秋九月癸巳,卒:子野在秋季的第九个月去世。
  16. 毁也:子野去世意味着他的死亡被认为是不祥的或有害的。
  17. 己亥,孟孝伯卒:孟孝伯在秋季的第十个月去世。
  18. 立敬归之娣齐归之子公子裯:晋襄公的儿子公子裯被立为继承人,但他的继位引起了争议。
  19. 穆叔不欲,曰「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非适嗣,何必娣之子?且是人也,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不度之人,鲜不为患。若果立之,必为季氏忧。」:穆叔对公子裯的继位表示反对,认为如果他继位的话将会给季氏带来麻烦。
  20. 武子不听,卒立之:尽管穆叔反对,但最终晋襄公还是决定立公子裯为继承人。
  21. 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当晋襄公去世时,他的葬礼非常隆重,多次更换丧服,丧服的款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丧服。
  22. 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终也:这表明晋襄公的统治只有九年时间,而且他的继位者还保留着孩童般的天真,由此可以判断晋襄公的统治无法持续很长时间。

此段文本通过穆叔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晋襄公统治时期的复杂局面。穆叔认为赵孟虽然表面上看似明智却缺乏深远的考虑,其寿命尚不满五十岁便已显得疲惫不堪,因此预言他的统治不会长久。同时,穆叔还指出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导致赵孟之子赵盾与赵同之间的矛盾加剧,甚至引发了政变和权力更迭。此外,文中提到晋襄公为自己建造了一座豪华的新宫殿,显示了他对于奢华的追求以及政治上的决心和野心。然而,穆叔对晋襄公的未来并不看好,他认为晋襄公死后,他的继位者将会给晋国带来更大的麻烦和不稳定因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