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侯在楚,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虽获其志,不能终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之实难,令尹其将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公曰:「善哉!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像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周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训以威仪也。《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言畏而爱之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言则而象之也。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可谓爱之。文王伐崇,再驾而降为臣,蛮夷帅服,可谓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可谓则之,文王之行,至今为法,可谓象之。有威仪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像,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卫侯在楚
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虽获其志,不能终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之实难,令尹其将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公曰:「善哉!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像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周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训以威仪也。《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言畏而爱之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言则而象之也。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可谓爱之。文王伐崇,再驾而降为臣,蛮夷帅服,可谓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可谓则之,文王之行,至今为法,可谓象之。」
卫侯在楚
诗句翻译:
- 经: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秋九月癸巳,子野卒。己亥,仲孙羯卒。冬十月,滕子来会葬。癸酉,葬我君襄公。
- 传: (此处省略原文及翻译)
赏析:
卫侯在楚的诗篇中通过北宫文子的言辞,表达了对令尹权力和威仪的重视。北宫文子认为,令尹如果没有威严和礼仪,就无法维持其统治,因为民众会对其失去信心。他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敬慎威仪,惟民之则”,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威仪和礼仪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指出了令尹的威仪能够使下属敬畏并爱戴,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北宫文子的言辞还涉及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君臣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学习对方的威仪和礼仪,这是维系国家稳定的基础。他还提到了《卫诗》中的一句话“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强调了君臣、上下、父子等各个层级都应该具备威仪,这种威仪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规则。
北宫文子的话语也涉及了朋友之间的交往。他提到,朋友之间应当相互教导和监督对方的行为举止,以此来维护友谊和秩序。他引用《周书》中的描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这句话表明,即使是小国也应该尊重大国的权威和德行,以此作为榜样和借鉴。
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威仪和礼仪的重视,也体现了君臣、父子、朋友之间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