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葬秦景公。夏,季孙宿如晋。葬杞文公。宋华合比出奔卫。秋九月,大雩。楚薳罢帅师伐吴。冬,叔弓如楚。齐侯伐北燕。
【传】六年春,王正月,杞文公卒,吊如同盟,礼也。大夫如秦,葬景公,礼也。
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诗句:
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葬秦景公。夏,季孙宿如晋。葬杞文公。宋华合比出奔卫。秋九月,大雩。楚薳罢帅师伐吴。冬,叔弓如楚。齐侯伐北燕。
译文:
在《左传·昭公六年》中,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春天,周王朝历法的正月,是纪念周公旦的重要日子,同时这一天也是纪念周朝建立的日子。在这个月里,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杞国(今河南省杞县)的文公去世,因为文公在位期间对外友好,所以鲁国前去吊唁好像对同盟的国家一样,这是合于礼的。夏天,季孙宿前往晋国访问。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秋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即举行大雩祭,这是一个祈求雨水和丰年的活动。秋天九月,楚国的薳罢带领军队攻击吴国,这是一场战争。冬天,叔弓去到楚国访问。齐国国君也对北方的国家进行了讨伐。这些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国际关系。
注释:
- 春王正月 :春季的第一个月,通常用来表示一年中的开始。
- 杞文公卒 :指的是杞国(今河南省杞县)的文公去世。
- 葬秦景公 :秦景公是秦穆公的孙子,秦简公的儿子,他的葬礼由鲁国主持。
- 夏,季孙宿如晋 :夏季,鲁国的大夫季孙宿前往晋国访问。
- 宋华合比出奔卫 :宋国与华氏发生内斗,华合比逃到卫国避难。
- 秋九月,大雩 :秋季的第九个月,举行祭祀求雨的活动,称为“雩”。
- 楚薳罢帅师伐吴 :楚国的薳罢率领军队进攻吴国。
- 冬,叔弓如楚 :冬季,鲁国的叔弓访问楚国。
- 齐侯伐北燕 :齐国的君主攻打北燕,这可能涉及到政治或军事的原因。
赏析:
这段文字记录了春秋时期中国周边的外交活动和一些重大的事件。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例如,鲁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显示了当时的交通和贸易网络,以及诸侯间的政治联盟和对抗。此外,这些事件的记载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如“吊唁”“大雩”等都是当时的重要礼仪活动,反映了古人对于天象、时令的重视以及对于神灵的崇拜。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