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反,郑伯劳诸圉。辞不敢见,礼也。
郑罕虎如齐,娶于子尾氏。晏子骤见之,陈桓子问其故,对曰:「能用善人,民之主也。」
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牟夷非卿而书,尊地也。莒人愬于晋。晋侯欲止公,范献子曰:「不可。人朝而执之,诱也。讨不以师,而诱以成之,惰也。为盟主而犯此二者,无乃不可乎?请归之,间而以师讨焉。」乃归公。秋七月,公至自晋。
莒人来讨,不设备。戊辰,叔弓败诸□分泉,莒未陈也。
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薳启强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
楚子以馹至于罗汭。吴子使其弟蹶由犒师,楚人执之,将以衅鼓。王使问焉,曰:「女卜来吉乎?」对曰:「吉。寡君闻君将治兵于敝邑,卜之以守龟,曰:『余亟使人犒师,请行以观王怒之疾徐,而为之备,尚克知之。』龟兆告吉,曰:『克可知也。』君若欢焉,好逆使臣,滋邑休殆,而忘其死,亡无日矣。今君奋焉,震电冯怒,虐执使臣,将以衅鼓,则吴知所备矣。敝邑虽羸,若早修完,其可以息师。难易有备,可谓吉矣。且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使臣获衅军鼓,而敝邑知备,以御不虞,其为吉孰大焉?国之守龟,其何事不卜?一臧一否,其谁能常之?城濮之兆,其报在邲。今此行也,其庸有报志?」乃弗杀。
”`
诗句翻译与赏析
《左传·昭公·昭公五年》节选
韩起反,郑伯劳诸圉:韩起因反对某种政治决策而反叛,郑国的国君亲自前往慰劳他。这种行为表明了对韩起的支持和尊敬,显示了礼制的重要性。
辞不敢见,礼也:郑罕虎虽然被邀请,但因为某些原因,他没有直接接受,而是通过婉拒来表达尊重和谦虚。
能用善人,民之主也:晏子在见到郑罕虎时,指出其优点并称赞他能使用好人,暗示此人是领导民众的合适人选。
注释与解析
- 用:此处指“采用”,表示使用或采纳。
- 善人:善良、有才能的人。
- 能:能够,有能力的意思。
- 民之主也:意为“人民的领导者”。
译文详解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贵族阶层内部的互动场景。其中,郑国的国君亲自出访一位因政治原因而反叛的贵族——韩起。尽管韩起并未直接接受访问,但他的态度和反应体现了对国君的尊敬和谨慎。此外,郑国另一位贵族晏子在见到郑罕虎时,赞扬了他的才能,认为他是民众的领袖。
关键事件与策略分析
韩起的反叛:这表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权力斗争激烈,反对派可能采取极端手段以争取支持。韩起的行为虽出于个人动机,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郑国君的应对:通过亲自慰问,郑国国君展示了对韩起的支持,同时也表达了对其行为的关注。这不仅是礼仪上的交流,更是政治上的一种表态。
晏子的评论:晏子的言论强调了选用贤才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赞赏,也是对未来治理的一种期待。他的言辞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领导力的看法,即领导者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出色的能力。
文化与历史背景
此诗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权力动态和道德观念。通过这样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政治动荡但充满人性和政治智慧的时代。同时,它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德行和才能的理念。
结论
这首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道德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还可以从中汲取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领导艺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