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晋侯问于士文伯曰:「谁将当日食?」对曰:「鲁、卫恶之,卫大鲁小。」公曰:「何故?」对曰:「去卫地,如鲁地。于是有灾,鲁实受之。其大咎,其卫君乎?鲁将上卿。」公曰:「《诗》所谓『彼日而食,于何不臧』者,何也?」对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谢息为孟孙守,不可。曰:「人有言曰:『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季孙曰:「君之在楚,于晋罪也。又不听晋,鲁罪重矣。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不如与之,间晋而取诸杞。吾与子桃,成反,谁敢有之?是得二成也。鲁无忧而孟孙益邑,子何病焉?」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晋人为杞取成。
”`
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晋侯问于士文伯曰:「谁将当日食?」对曰:「鲁、卫恶之,卫大鲁小。」公曰:「何故?」对曰:「去卫地,如鲁地。于是有灾,鲁实受之。其大咎,其卫君乎?鲁将上卿。」公曰:「《诗》所谓『彼日而食,于何不臧』者,何也?」对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谢息为孟孙守,不可。曰:「人有言曰:『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季孙曰:「君之在楚,于晋罪也。又不听晋,鲁罪重矣。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不如与之,间晋而取诸杞。吾与子桃,成反,谁敢有之?是得二成也。鲁无忧而孟孙益邑,子何病焉?」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晋人为杞取成。
译文:
孟僖子作为中介,却不能妥善接待晋国的宾客。到了晋国后,他未能回应郊外的慰劳。
夏四月初一,出现了日食。晋景公向士文伯询问:“谁会遭受太阳食?”士文伯回答说:“鲁国和卫国都厌恶这次日食,因为卫国的灾害比鲁国更大。”晋景公说:“这是为什么呢?”士文伯回答说:“如果远离了卫国的土地,却来到鲁国的土地,那么鲁国就会遭受灾难。这是鲁国的过错,还是卫国的君主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呢?鲁国的前途将取决于这位上卿。”晋景公说:“《诗经》所说的‘那天发生了日食,为什么不好呀’,是什么意思呢?”士文伯回答说:“不善施政就是这个意思。国家没有政治,不用善行,就自然会招来天灾,所以政治是不能不小心的。关键是要遵循三件事。第一是选择人才;第二是根据百姓的需要办事;第三是顺应时势发展。”
晋国的人前来治理杞国的土地,季孙打算把土地交给他们经营。谢息作为孟孙的家臣守护这块土地,他拒绝这么做。他说:“人们常说:‘即使有提水瓶子那样微小的智慧,但守护不借助器物也是不合礼仪的。国君听从国君的命令,而守护臣子的封邑,即使是您我也有猜忌之心。’”季孙说:“你国君在楚国,对于晋国来说是有罪的。你又不听晋国的命令,这使鲁国犯下了更严重的罪行。晋国的军队一定会到达,我们没有办法等待他们的援军,不如把土地给他们,通过晋国来攻取杞国。我和您共享桃子的收获,反过来,谁敢占得便宜呢?这是得到了两次好处。鲁国不用担心而孟孙的封邑却增多了,您为什么要担忧呢?”谢息以缺少山泽资源为由推辞,最终给了他们莱芜、柞木等地方的特产,于是就把领土迁移到桃地。晋国人为了取得杞国的领土进行了战斗。
注释:
- 孟僖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因其智慧和才能著称。
- 季孙:指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季平子,即鲁桓公的儿子季友之子。
- 谢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孟孙的家臣。
- 鲁襄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昭公之子。
- 晋国: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一带。
- 齐平:指北燕和齐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 叔孙婼:春秋时期鲁国的另一位大夫,曾担任过齐国的使者。
- 卫侯恶:即卫懿公(公元前729年-前698年),卫灵公的儿子,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 九月:指秋季的第九个月。
- 冬十有一月癸未:指的是冬季的第十七个月,即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赏析:
《左传·昭公七年》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详细记载了鲁昭公七年(前535年)的一些事件。该文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古代诸侯间的外交活动及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关系。文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晋国和鲁国之间的互动以及双方的政治立场和策略。
“孟僖子为介”,讲述了孟僖子作为中间人的角色,但他并没有能够妥善处理与晋国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国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而“及楚,不能答郊劳”,进一步体现了鲁国在面对楚国时所遇到的困境。
文中还涉及了天文现象的解释和政治策略的应用,通过“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的事件引出了对《诗经》中“彼日而食,于何不臧”一句的解读,指出不善施政会导致天灾人祸,强调了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和谨慎对待政治事务的必要性。
《左传·昭公七年》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历史和社会政治的重要窗口。它不仅记录了特定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而且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传达了古人对于国家治理、人际交往以及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