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与桓子莒之旁邑,辞。穆孟姬为之请高唐,陈氏始大。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臧武仲在齐,闻之,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周公飨义,鲁无义。《诗》曰:『德音孔昭,视民不佻。』佻之谓甚矣,而壹用之,将谁福哉?」
戊子,晋平公卒。郑伯如晋,及河,晋人辞之。游吉遂如晋。九月,叔孙婼、齐国弱、宋华定、卫北宫喜、郑罕虎、许人、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晋,葬平公也。郑子皮将以币行。子产曰:「丧焉用币?用币必百两,百两必千人,千人至,将不行。不行,必尽用之。几千人而国不亡?」子皮固请以行。既葬,诸侯之大夫欲因见新君。叔孙昭子曰:「非礼也。」弗听。叔向辞之,曰:「大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孤斩焉在衰絰之中。其以嘉服见,则丧礼未毕。其以丧服见,是重受吊也。大夫将若之何?」皆无辞以见。子皮尽用其币,归,谓子羽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夫子知之矣,我则不足。《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我之谓矣。夫子知度与礼矣,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
诗句释义:
- 公与桓子莒之旁邑,辞。穆孟姬为之请高唐,陈氏始大。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
- 公与桓子莒之旁邑:指鲁国国君和其大臣桓子在莒国的周边地区建立的城镇。
- 辞:推辞不去,拒绝参与。
- 穆孟姬为之请高唐:穆孟姬(可能是穆伯或穆姜)为陈国大夫高唐请求鲁国国君的允许。
- 陈氏始大:陈国开始强大起来。
- 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秋季,鲁国大夫季平子(即季平子)进攻莒国,夺取郠地。
- 献俘,始用人于亳社:将俘获的敌军人员带到亳社祭祀。
译文:
- 鲁国国君和其大臣桓子在莒国的周边建立城镇,并拒绝了穆孟姬请求他们进入高唐城的请求。陈国开始强大。秋季,鲁国大夫季平子进攻莒国,占领了郠地,并将敌人人员带到亳社进行祭祀。
赏析:
此诗描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和郑国等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以及战争事件。从诗中可以看出,鲁国国君对于扩张领土和增强自身实力有着强烈的欲望。同时,诗中还反映了周代礼制对君臣之间关系的影响,强调了遵循礼仪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事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