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三月,曹伯滕卒。夏四月。秋,葬曹武公。八月,莒子去疾卒。冬,莒杀其公子意恢。

【传】十四年春,意如至自晋,尊晋罪己也。尊晋、罪己,礼也。

南蒯之将叛也,盟费人。司徒老祁、虑癸伪废疾,使请于南蒯曰:「臣愿受盟而疾兴,若以君灵不死,请待间而盟。」许之。二子因民之欲叛也,请朝众而盟。遂劫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畏子以及今,三年听命矣。子若弗图,费人不忍其君,将不能畏子矣。子何所不逞欲?请送子。」请期五日。遂奔齐。侍饮酒于景公。公曰:「叛夫?」对曰:「臣欲张公室也。」子韩皙曰:「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司徒老祁、虑癸来归费,齐侯使鲍文子致之。

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救灾患,宥孤寡,赦罪戾;诘奸慝,举淹滞;礼新,叙旧;禄勋,合亲;任良,物官。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亦如之。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

【诗句】
春,意如至自晋。三月,曹伯滕卒。夏四月。秋,葬曹武公。八月,莒子去疾卒。冬,莒杀其公子意恢。

【译文】
春季,意如从晋国回到鲁国。三月,曹国的曹伯滕去世。夏季,四月。秋天,安葬了曹武公。八月,莒国的莒子去疾去世。冬季,莒国杀害了他们的公子意恢。

【注释】

  1. 春:春季,农历一年的第一个季节。
  2. 意如:春秋时期的一位人物名字,这里指代鲁国的一位官员。
  3. 至:到达,来到。
  4. 三月:农历三个月,指春季的中间。
  5. 曹伯滕:指的是曹国的国君,曹国在春秋时期属于鲁国的附属国。
  6. 夏:农历的第三个季节,夏季。
  7. 秋:秋季,农历的第四个季节。
  8. 葬:埋葬。
  9. 四月:农历四月。
  10. 八月:农历八月。
  11. 莒子去疾:莒国的国君,莒国在春秋时期也属于鲁国的附属国。
  12. 冬:冬季,农历的最后一个季节。
  13. 莒:春秋时期的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14. 杀其公子意恢:指莒国杀害了公子意恢,公子意恢是莒国国君的儿子。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和莒国之间的一系列事件,包括意如到鲁国、曹伯滕的死亡、莒子去疾的去世以及最终莒国对公子意恢的谋杀。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同时,诗中还体现了鲁国与莒国之间外交礼仪的一面,比如尊晋、罪己、请盟等行为。整体上,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国际交往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