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夏,蔡朝吴出奔郑。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冬,公如晋。
【传】十五年春,将禘于武公,戒百官。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其在莅事乎?」二月癸酉,禘,叔弓莅事,籥入而卒。去乐,卒事,礼也。
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谓之曰:「王唯信子,故处子于蔡。子亦长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请。」又谓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吴,故处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难乎?弗图,必及于难。」夏,蔡人遂朝吴。朝吴出奔郑。王怒,曰:「余唯信吴,故置诸蔡。且微吴,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无极对曰:「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吴在蔡,蔡必速飞。去吴,所以剪其翼也。」
【经】15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夏,蔡朝吴出奔郑。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冬,公如晋。
【传】15年春,将禘于武公,戒百官。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其在莅事乎?」二月癸酉,禘,叔弓莅事,籥入而卒。去乐,卒事,礼也。
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谓之曰:「王唯信子,故处子于蔡。子亦长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请。」又谓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吴,故处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难乎?弗图,必及于难。」夏,蔡人遂朝吴。朝吴出奔郑。王怒,曰:「余唯信吴,故置诸蔡。且微吴,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无极对曰:「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吴在蔡,蔡必速飞。去吴,所以剪其翼也。」
这首诗是左传中的一段,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与吴国之间的一系列事件。诗中记录了鲁国的祭祀活动、吴国的政治斗争以及楚国的阴谋诡计。通过这段历史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诗中的“十有五年春”指的是鲁昭公十五年的春天。这个年份发生在公元前549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鲁国进行了重要的祭祀活动,即禘(tì),这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于纪念祖先和神灵。诗中提到了“吴子夷末卒”,说明吴国人夷末在这一年去世了。
诗中提到了“二月癸酉”,这是农历二月的一个具体日期。在这个日期,鲁国举行了一次祭祀活动,地点是在武宫。这次祭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禘礼,也就是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敬意和祈求保佑。在祭祀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籥入”,意思是让乐工进场演奏音乐。当乐工进入时,叔弓就去世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乐工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地位。
诗中提到了“夏”,“秋”,“冬”三个季节,分别描述了这些季节发生的事件。例如,“夏”,蔡朝吴出奔郑,意味着蔡国的人背叛了吴国,并逃到了郑国。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混乱。接着,“秋”,晋国出兵攻打鲜虞国,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国家的战争。最后,“冬”,鲁昭公前往晋国访问,这也是当时鲁国外交活动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政治斗争到宗教信仰,从军事冲突到外交交往,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诗中的许多词汇和成语至今仍在使用,如“禘”、“翦其翼”等,都是汉语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如“礼”和“德”。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